欢迎来到发电小说

手机版

发电小说 > 玄幻小说 > 明末:崇禎二年重建大明 > 第一百五十四章 杀性之重,堪比太祖!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一百五十四章 杀性之重,堪比太祖!

    第155章 杀性之重,堪比太祖!
    大明皇帝一路南下,率著大军给漠北收拾骑兵踏过的残局,后勤运输所需要的骡马数量,隨著大明天兵逐渐西进,距离上也开始拉长。
    先是输粮数量增加了一些,隨后又开始显得运力不足,为此朱由检是去辽东地方要马。
    而刚刚好,洪承畴在打败了叶尔羌,收拾西域,遣送来的大量叶尔羌境內马匹就用上了。皇帝立刻命人把其中的壮马拉过来,给他当驮马来运送豆料和粮食。
    有了西域的大量马群可以利用,皇帝要维持漠北大军的运输,也就解决了眼下急迫的问题。
    战马不像人,土兵甚至能挨一两天断粮,但是战马断上一天的粮,基本上就饿废了。
    而拖到第二天、第三天,这些马即便吃上粮,也是短期內用不上的废马。
    而事实上,在真实歷史中,九边的明军骑兵也是这么做的。
    一旦面对蒙古或者八旗围城,大军被困於城內,陷入断粮的绝境,明军士兵他们就会选择自己挨饿,省出自己的口粮来餵马。
    杀活马来吃肉养活人,这种事情在明朝九边的骑兵那里,几乎不可能出现。
    除非方不得已,土兵才会被迫將视为伙伴的马匹宰杀,並拿马肉饱腹。
    没有办法,马匹吃豆子的量太大了,每顿草料都固定就得吃那么多,少则掉膘,掉严重的就是瘦马了。
    等长期围困的骑兵彻底连草都吃不上了,断粮断草,六,七天就能饿死,而饿死了战马,那骑兵自然就是步兵了。
    大明朝在对待步兵和骑兵上面,军发的量,差距非常大。
    骑兵能拿到手上的军,往往比一般步兵高出一大截,而为了保住手头多些个军餉、银子,以及自己本能爱护战马,有自己的感情因素,骑兵也会这么去做,也都不用长官逼迫。
    一是为了高额薪水,二是感情上过不去,这让骑兵单位在明朝就成了一种无法承受被围城,无法接受断粮的特殊存在。
    骑兵单位,是一个只能用於主动进攻,发起衝击、突袭、支援的特殊军队。
    要是像大凌河之战那样拿出去守城,朱由检个人认为,被围的骑兵乾脆全部自尽会更好一些。
    眼见不如不见,自尽总比被俘虏了的下场要好,指望缺马的朝廷派出援军给你引过去,和你的骑兵一起挨饿,想得美!
    皇帝可不是歷史上的崇禎,人已经不同了,决策自然也会不一样。
    为了运粮餵马,皇帝也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办。
    孙传庭的辽东镇大破草原韃,是有十几万俘虏的韃妇孺,被押到后方的皇帝手中。
    这十几万人的吃粮问题,对皇帝来说是个相当沉重和麻烦的问题。在缺少运力的情况下,皇帝也是能为了马,而剷除这些韃靶外族的。
    单单是出於军事需要,被迫做出这样显得不太人道的决策,令大明天兵对此讳莫如深,替皇帝办事,都是志芯不安去办。
    这些中原官兵內心里头还是有著仁义道德在的,至少比起辽东镇,那显得有些心慈手软,这些官兵也是第一次做这种事,都是被主將摁著去做这种有损阴德的差事,內心深处再怎么样不满,也得替皇帝干。
    大明再次使用了蒙古人“洋泳”这个老套路,只儘可能的留著些青壮,这些年轻的会被拉到辽东种土豆和给赵率教去挖金矿,至於老弱的其他人,都给朝廷下海,去了解一下赵为的现状。
    在大明的民间,先前在辽东,南洋,朝廷干的事情,大部分都是瞒不住民间的,毕竟官兵几十万人呢,谁能管得住天底下官兵们的悠悠眾口。
    在大明的民间,尤其是江南地区,皇帝的传闻事情永远不缺,天天都有新鲜事情爆出来。
    有人说他圣明天子,剷除了魏阉,大袖一扫就平定江南大乱。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几年之內就镊服了南洋眾多藩邦,且从崇禎二年开始,大明开始扭转了辽东败相,转而彻底灭掉了,盘踞辽东近二十年的八旗建奴。
    还有人认为他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杀性之重,堪比太祖!
    自崇禎他登基以来便一直是大开杀戒,而且是流寇、叛民、异族一起杀!
    不到十年的时间,皇帝掌握著大明天兵,间接杀掉的人何止一二百万!
    还有其他人觉得,皇帝这些年扫除的积弊,没有他埋下的国朝弊病多,致使商人做大,压制了官本。
    他们这些人认为这个改变的影响,实在是太过深远,是个巨大隱患。这最终结果会叫大明的未来,陷入国將不国,人人敛財只为私利的可怕境地,於太祖的基业不利。
    而这些评价,朱由检觉得都对,说的东西,並无不妥,但是·
    那又如何?
    说这些话的人,他们都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皇帝杀掉的人,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被杀者,包括被俘虏的这些韃靶老弱,可毫无疑问都是大明的敌人啊!
    对於明廷而言,叛民是敌人,建奴是敌人,更是敌人。
    而这些被大明俘虏的韃人老弱,会吃掉大明极为需要的粮食,那他们一样也是敌人!
    既然是死敌,死敌之间自然要彻底剷除,只有这么做,才能彻底並且迅速的解决问题。
    作为决策者的朱由检,没有心思要去统合一切。
    他很忙,时间也很紧张,这些年来他几乎没有什么完整的自由时间,为什么会那么赶时间?
    当然是要继续西进,要破坏和打断西方的文化进程了。朱由检心思清明,绝不能让未来的大敌,真正完成那些正在產生的奇思妙想。
    否则,那种歷史进程的滚滚洪流,就將不是朱由检这个穿越者能够解决的问题了。
    皇帝压根不在乎歷史会如何的去评价他,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他都算是两世为人了,亦不知道这后来史家的评价又有何用。
    总之他得加快速度,最快的方式就是直接跨越西伯利亚,穿过原金帐汗国的势力范围,直接打击沙俄!
    而不是通过蚕食中业地区,徐徐图之,那样太慢了,並且还有一个奥斯曼帝国拦著,这个强大帝国,绝非大明可以轻易打败的对手。
    控制住漠北,必须得增加屯卫,而喀尔喀的土地划分显然是个问题,在內外都需要人口,更需要屯堡和驻兵,皇帝手中的十三万里头,抽调三万人,按照皇帝的想法,在喀尔喀的土地上设立大大小小五十七个屯堡。
    大的屯堡甚至不能说是屯堡了,有点类似军镇,但不如宣府、大同这种真正军镇,也不是锦州、寧远这样的辽东镇大城,而是屯驻兵力规格达千人,是能起到支援边地的强大力量。
    北方一个堡至有两千人,这个力量无论对沙俄,还是对周遭的布里亚特野靶,都是强横无匹的警示力量。
    而那些小型屯堡则是驻防少数官兵,从一十六人到五十来號人,如此的分配下去。
    朱由检確信,只要他往这些土地上再迁过来汉民,让这些早期汉民能够存活,並且依靠土豆和冬小麦来自给自足,大明的未来,是能够彻底吃下漠北蒙古的。
    彻底吃下,用汉人的脚步踏足在蒙古地界,依靠汉人们勤劳的双手,用耕作的方式征服这块苦寒之地。
    处理著南洋一些积压的政务,皇帝仰了仰脑袋,转动脖子,发出一阵阵的脆响,显然,这一天他又连续工作了几个时辰,不由得嘆了口气。
    刚刚处理的奏疏,其中解决的问题,一是南洋的调粮出了点岔子。
    海上运输粮食,在到山东附近海域的时候,一家皇商的船队受了海上风暴,
    地方官、言官和锦衣卫证实了这一点,山东海域的那段时间,风暴范围很大,粮商的船队有一半被风暴席捲触礁,连同船员和粮食一同摧毁了。
    二就是南洋的西孟地区爆发了洪涝,需要朝廷拨银子治灾救民,按照地方官和户部的估计,要翻修河堤,改修水渠引流,再加上给当地汉民输粮和搭建屋棚,需要银子四百万两,另外还需要部分南洋的本色粮食。
    连续两件不利的大事发生,自然推迟了朱由检南下班师的进程,这也是无奈之举,何况现在打下了漠北,漠北和边外地区的土地安置,也都还需要他来安排,细节处更需要他来修补。
    如此他也就留下来,先解决问题了,才能安心去想班师回京的事情。
    隨后光是给漠北安排屯堡的选址,他就亲自带兵骑马跑了一趟漠北。
    在和卢象升和孙传庭交流了许久以后,才一一定下来了这些屯堡,並依照重要性程度,给他安排兵力。
    这些安排给辽东兵可能没什么问题,但中原官兵,皇帝还是要给一些安慰的,提高在漠北和边外地区的兵餉,加到比正常官兵多三成的兵,朱由检个人认为是已经足够多了。
    三万人这点增其实不算特別多,属於是朝廷的边边角角,皇帝也算是达到自己体恤官兵的目的了。
    朱由检喝了杯茶水润润喉咙,皱著眉让人去取漠北地区绘製出来的新舆图,
    刚刚想要多看一眼外头的雪景,摇晃脖颈,手撑著脊背站起身来离开椅子,门外就响起了“瞪”敲门声。
    “什么人?”
    边上站著等吩附的太监立刻出声,替皇帝开口问道。
    门外头传来太监的略微尖细的声音,道:“启稟皇爷,林丹汗使臣敖格和云求见!”
    “让他进来!”
    皇帝开口道,他走到窗边直了直腰板,脸上露出舒畅至极的表情,內心感慨,他这样下去迟早过劳死,可不能再这样忙下去了,等回了南京,怎么也得旅游江南,放个大长假才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