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见戚继光
第102章 见戚继光农科院也是朱翊钧这几个月搞出来的。
要研究耐寒的杂交水稻,必然需要设立一个专业的部门进行管理。
农科院的设立也不是很复杂。
对於朱翊钧而言也只是一句话的事情。
御马监手里面的土地並不少。
用来给农科院研究农作物种植什么的刚好。
大明皇帝的生活相比歷代以及满清而言算不上特別奢侈,也很少兴建土木,修建什么园林。
皇宫的占地面积也不是很大。
但是每一任大明皇帝的死后其皇庄、皇田都会扩大。
不论其生前名声好,还是名声坏。
哪怕是弘治皇帝这样被讚颂的皇帝也不例外,哪怕他即位之后归还了之前宪宗皇帝侵占的农田,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死后的皇庄比宪宗皇帝的皇庄规模还要大一些。
当然,皇庄规模大並不代表土地兼併。
这种规模的扩大只是代表当地的农民要给皇帝交一份税,並不是真的说皇帝拿走了王二的三亩地,抢走了李三的五亩水田。
王二、李三只是变成了佃农,並不是无地农民。
土地名义上是皇帝的,但实际上还是他们的。
相当於给皇帝偷献交税罢了。
或许有人质疑,你说是他们的就是他们的吗,名义上都不是了,那么过些年来没收,
不认帐怎么办。
这就是外行人的想法了。
事实上很多人动輒农奴的喊就是因为外行,內行人都说佃农,从不说什么农奴。
盖因农奴是农奴,佃农是佃农。
有人身依附关係、且有法律强制劳动的农民,那叫做农奴。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有土地使用权,且土地所有权归他人的农民叫做佃农。
两者不是一回事。
欧洲是欧洲,亚洲是亚洲。
千万不要认为欧洲人种地,亚洲人也种地,就生拉硬套。
大明佃农有一项特殊的权力,这个权力是写进法律里的,那就是永佃权。
这个永佃权其实参考后世,很多人就清楚了。
简而言之,就是有使用权,但是没有所有权。
土地產权虽然在王老爷、朱皇帝那边,但是佃农拥有永佃权,只要佃农定期给钱,那么佃农就有权力使用土地,可以决定荒废土地,可以决定土地种什么农作物。
对於这些,地主和皇帝都是无权干涉的。
至於佃农要交的税或者田租,那也是有法律进行限制的,可不是想要多少钱就必须缴纳多少钱。
不过皇庄的扩张是另一回事,这里面有的是土地兼併,御马监利用权势和金钱兼併一部分土地。
还有的则是在皇帝和朝廷默许之下的“收回”。
什么意思呢?
这里面涉及到了洪武皇帝的一个仁政,一个天大的仁政,那就是永不起稞。
这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讲就是。
大元开国后进行了退农还林的活动,把农田用来养马。
大明建国之后,为了鼓励生產,开发农田,洪武皇帝昭告天下,除了现有的土地之外,新开发的土地永不收税。
这个政策在永乐宣德年间还是在执行的,正统以后就开始崩坏了。
官僚机构开始扩大。
军队人数也开始上涨,各地官府也需要加派人手。
行政开支、军事开支都变大,国库从盈余变得亏损。
没办法,节流是很难的,只能朝著开源想办法了。
洪武大帝的善政就这么逐渐崩坏了。
这些免税的田地在史书、奏疏上一般被称作閒田、白地。
皇庄的扩张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些田地。
官府对此也默许,很少去管。
没办法,谁让这些田地都不交税呢。
哪怕是交给皇帝,那总比放在那免税来得好。
此外,藩王就番,其获封的土地也是来源於这些閒田、白地。
不是很多人幻想的那样,藩王来了,多少多少田地被官府徵收了,此后农民就开始为藩王死命干活。
这种纯属想多了。
一边相信大明朝廷拿地方没办法,一边相信大明可以无条件收走老百姓的土地。
只能说这样的想法还是太离谱。
不过就算御马监手中掌握的土地大多数都是佃农的地,没有什么使用权,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土地是可以隨便安置的。
足够农科院用了。
此外,朱翊钧还將农科院在辽东、江南、乃至湖广地区都设立了分部,给他们拨款,
让他们购买农田,耕种育种。
不过这些都刚起步。
农科院的主要研究方向还是在蝗虫。
天灾王朝可不是开玩笑的。
大明一朝平均每年水患6.7次,旱灾3.4次。
蝗灾也是每年三次多。
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
地震都没有蝗灾恐怖。
地震哪怕一口气杀死几十万人,对於大明而言短时期是能度过的。
但是如果蝗灾吃掉了一地、乃至一省的粮食,那问题就大了。
最后死的人鬼知道有多少。
因此朱翊钧对於农科院是非常重视的,他让孙德秀从中进行传达。
让孙德秀为农科院站台,避免一些行政上的麻烦。
孙德秀为此不得不加派人手,把自己的一些亲信调过去,保证自己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消息。
没办法,就算是孙德秀不知道皇帝设立农科院的深意是什么,但是看到农科院要研究的东西,孙德秀也得拿出十分的精力去看待。
那可是蝗虫。
这玩意儿只要是个人都知道危害的。
农科院的人为了研究蝗虫,还开始圈养,得益於传教士带来的透明玻璃技术,农科院可以给蝗虫设置透明的玻璃箱进行观察研究。
在经过皇帝的提醒,农科院终於发现蝗虫的虫卵居然那是在地下。
也真正见到了蝗虫虫卵的样子。
所有人终於恍然大悟蝗虫是怎么诞生的。
农科院立刻將这个研究结果上报皇帝,皇帝又发到內阁,內阁震动之后发到六科,进而整个朝廷都开始震动。
虽然黄河曾屡次侵害农田,但是古人其实是不知道蝗虫產卵的。
这个秘密一直都没有人发现。
所以对於蝗灾也就无从防范。
至於吃蝗虫之类的办法就算了,这玩意儿吃不得。
蝗虫是有毒的。
別说人不吃,鸟都不吃。
后世吃的蝗虫与其说是蝗虫不如说是蚂蚱。
这两个可以说是一个东西,但是还是有区別的。
用非常不专业的话来讲,蚂蚱一变黄,那么就有毒了。
就不能再吃了。
所以每次蝗灾的时候,百姓对於蝗虫只有绝望。
这玩意儿一旦变成蝗灾,那就是过亿的规模,还是连吃连生的那种。
有时候这个蝗灾还没过去,刚生下的蝗虫就孵化出来了。
农科院对於蝗虫虫卵的解决办法给出了三点最有效的方案。
一个是人为的毁灭,让人去找,让人去毁灭。
这个非常费事。
一个则是依赖鸡鸭,他们发现鸡鸭有时候会吃虫卵的。
最后一个则是联合太医院开始研究药水。
试图利用药水杀灭蝗虫虫卵。
毕竟蝗虫的虫卵也不是很深。
药水什么的倒还真的研究出一些有效果的,至少在农科院的人看来,虫卵是死掉了。
但是土地那么多那么大,需要多少药水呢?
灌溉土地用水都紧张,何况药水呢。
成本还是太大。
所以目前最实用的办法还是靠人力和靠鸡鸭。
人和牲畜,算是消灭蝗虫的最有效办法了。
至於后世,撒药才是最主要的手段。
不过即使如此,蝗灾的威胁性还是下降了一大截毕竟官府可以组织人手进行清理活动。
这样的组织行动肯定不能將蝗虫消灭殆尽,但是只要消灭六七成,那么对於地方而言,几乎就是大幸了,
那样的规模最起码是有扑灭的希望的。
就算不行,那经过几地百姓的扑灭,其规模也就寥寥无几了。
不过最重要的是还是信心,对於民心振奋。
之前的蝗虫有点神秘学在里面,因为不清楚蝗虫究竟从何而来。
导致很多人对於蝗虫抱有疑虑。
再加上一些人的煽动,总是可以想起一些有的没的。甚至儒家的天人感应思想也在助攻。
对於朝廷的统治很不利。
但现在则不同了。
蝗虫的生长繁殖对於大明百姓而言不再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了。
蝗神崇拜的基石不能说彻底瓦解,但是很难再利用恐惧让人去崇拜了。
最重要的是,老百姓不会因为恐惧而畏惧蝗虫,不敢扑灭蝗虫。
之前就因为百姓对於蝗虫的繁衍不了解,导致百姓认为是什么天啊,神啊,或者蝗神之类的东西的惩罚。
所以不敢触怒,只能磕头谢罪,祈求蝗虫饶恕自己。
这种坐视蝗虫啃食庄稼的行为,无异於助长了蝗虫的气焰,甚至增大了蝗虫啃食庄家的规模。
现在一切都不同了。
只要这份报刊发出,那么天下就对蝗虫大为了解,各地官员也就知道该怎么预防,该怎么减少蝗虫的数量了。
甚至各地可以专门设立一个巡蝗御史,来迴转著查看各地田亩的蝗虫虫卵的情况,上报建议是否要动用民力进行清剿。
这个想法是內阁提出来的,甚至张居正都不认为需要专设什么巡蝗御史,直接让各地巡按的御史多一项事物就完事了。
让朱翊钧都有点心疼大明的御史了。
大明的御史才是中流砥柱,別看御史这两个字看著像是专门上书喷人的。
虽然人家的工作的確如此,但是御史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
各地冤情、军情、违法乱纪的事情、查案子之类的,御史多少都能插手。
很多调查都需要御史去。
可以说,御史的存在保证了大明的下限。
这群人的工作已经很多了,现在又加了一条。
真是太可怜了,但是朱翊钧並没有反对。
能省点钱总是好的。
同轻归同情,但是休想冒犯自己的利益。
除此之外,大明农科院的工作就是培育水稻、麦子等农作物的事情了。
不过朱翊钧还给他们安排一个活,那就是研究种植方法的问题。
朱翊钧对於农业了解的不多,但是学习歷史嘛,农业的事情也知道点。
比如朱翊钧就知道交叉种植农作物貌似会提高產量。
又比如种植大豆什么的,貌似可以给土地增肥,
这些朱翊钧只知道个大概,但是无所谓,他统统交给了农科院进行研究。
农科院採用实操和理论考试的办法招人的。
还真有不少读过书的农夫应聘,这些人不敢说有多厉害,但是写个文书,总结一下种植经验,还是可以做到的。
除此之外,就是各地官员推荐的一些种田能手,这些人朱翊钧都会进行验证,確认属实之后就特招。
不过农科院的人编制属於背吏,但是借了背吏改革的东风。
但朱翊钧已经有了打算,等报刊发放天下,让天下人震动之后,朱翊钧就打算在农科院挑选几个典型人物,给他们封官,赐予同进士。
提高这些人的政治地位。
他不打算让农科院和翰林院打擂台,但是他得保证农科院要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保证自己的部门的拨款不会被挪用,不会被削减。
这样他才能放心。
朱翊钧最怕的就是人亡政息,他得確保自己的一切改革成果都可以延续到后世。
报刊內的內容除了蝗虫之外,朱翊钧还刊登了方孝孺的事情,算是拨乱反正了一番。
细数自永乐年间以来方孝孺的人物形象的变化,以及提到方孝孺的书籍都是怎么一代代的塑造方孝孺这个人的。
让大家好好看看这位方孝孺,什么读书种子是怎么一步步的诞生的。
除此之外,此次报纸就没有什么劲爆的內容了。
甚至小说朱翊钧都没有刊登。
他是懂传播学的,知道爆点不能太集中,不然没热度。
就这么两个新闻蛮好的。
他又不是为了震惊而震惊,舆论產生的效果才是朱翊钧所需要的。
“皇爷。”
官宦急忙进来。
“怎么了?”
朱翊钧问道。
“戚继光等有功將领已经抵达京师。”
“如今要来面圣了。”
宦官稟告,他知道皇帝一直在等这个戚继光。
“很好,那就选他入宫吧,让朕好好看看这位国之柱石。”
朱翊钧精神振奋,终於可以见到戚继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