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章 枪式!内爆式!核弹小型化!【瘦子
第699章 枪式!内爆式!核弹小型化!【瘦子】【胖子】【小男孩】!原子弹的基本原理很简单。
只要铀235的质量超过临界质量,“点火”中子源释放中子,就能启动链式反应。
基于这个原理,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理论部的诸多大佬们,很快就想到了一种简单结构。
这种结构被命名为【枪式】,属于简单粗暴的物理拼装。
枪式原子弹一般是细长圆柱形,整体结构和炮弹很类似。
枪式的核心原理是:
“通过高能炸药产生的冲击波,将两块亚临界质量的核材料在毫秒级时间内拼接在一起。”
“然后在合并的一瞬间,启动点火中子源,释放中子,发生链式反应。”
在枪式原子弹中,两块核材料被分别置于钢管的两端,后端核材料的后面装有高能炸药。
起爆后,冲击波使后端核材料以300m/s的速度撞击到前段核材料,从而引爆。
这种方式很像寻常枪械中火药的推动过程,所以被命名为“枪式”,也称为“子弹法”。
这种方式的优点就是结构非常简单,技术门槛很低,甚至不需要复杂的核试验就能制造。
然而,枪式原子弹的缺点也很明显。
第一,威力有上限。
前后两端的核材料的质量必须低于临界质量。
也就是说,原子弹中核材料的总质量最多是临界质量的2倍,上限被锁死。
第二,材料利用率极低。
两块核材料中,能够发生裂变的材料只占1.5%,剩下的材料来不及反应就被炸飞了。
第三,“早燃”现象。
不管是铀原子核还是钚原子核,自然状态下都会自发地裂变,并释放出中子。
因此,有可能出现一种巧合的现象:
即两块核材料在充分接触之前,点火中子源还没开始发射中子时,就因为核材料的自发裂变,从而启动链式反应。
如此一来,爆炸效率将大大降低。
当然,这种情况很罕见。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枪式结构只适用于铀235,而无法适用于钚239。
因为钚239的自发裂变概率远远大于铀235。
然而,当时铀235的量只够制造一枚枪式原子弹,无法进行这种结构的试爆试验。
换言之,枪式到底行不行,必须要验证一下。
于是,奥本海默大手一挥:
“利用钚239再制造一枚枪式原子弹,必须确保铀弹的可行性。”
这里大家可能纳闷:
“不是说枪式不适合钚239吗,怎么还要硬做?”
这里的不适合只是风险大而已,并不是一定不行的意思。
有了奥本海默的死命令,理论部的大佬们很快拿出了解决方案。
他们把钢管的尺寸加长,这样一来,两个钚块距离更远。
而且后端钚块起爆后能获得更高的速度,降低自发裂变的影响。
最后,科学家一共制造出两枚枪式原子弹,它们的代号就是大名鼎鼎的【小男孩】和【瘦子】。
后者的长度是前者的2倍。
——
【小男孩】
类型:枪式铀弹;
装载核材料量:64kg铀235;
尺寸:长3米,直径0.71米,重量4.4吨;
tnt当量:理论2万吨,实际1.5万吨。
定位:实战弹,投放樱族广岛;
【瘦子】
类型:枪式钚弹;
装载核材料量:6.2kg钚239;
尺寸:长6米,直径0.61米,质量3.4吨;
tnt当量:理论3万吨,预计5000吨,实际2万吨。(远超预期)
定位:试爆弹;
——
小男孩一共装有64kg的铀235,但只有不到1kg的铀235发生了核裂变。
甚至更是只有不到1g的铀235真正转换为能量。
枪式结构的材料利用率确实低到令人心疼。
不然的话,樱族的投降或许还能更早点。
枪式原子弹的设计原理敲定后,计划还在继续,因为钚239还有剩余,不能浪费。
但把钚239用于枪式,毕竟还会有隐患在。
因此,奥本海默需要为钚239设计一种新的引爆结构,再制造一枚原子弹。
于是,他把目光看向了第二种设计方案:内爆式。
这是一种精密控制的向心压缩引爆方法。
其核心原理是:
“中心有一个低于临界质量的大块核材料,然后在其周围均匀环绕着偶数个小块核燃料。”
“每个小块核燃料的后面都有等量的高能炸药。”
“接着,同时点燃高能炸药,产生的向心冲击波将所有小块核燃料全部挤到中心,与那个大块核燃料合并,超过临界质量。”
“然后点火中子源释放中子,启动链式反应。”
由于采取了环绕式的结构,所以内爆式原子弹的外形像一个身体大头脚小的大胖子,并不是笔直的结构。
根据原理就能看出,内爆式设计的技术复杂度极高。
需要精确控制小块核燃料的起爆时间和方向,形成均匀压缩波。
这个过程需要大量且复杂的数学计算,主要是各种偏微分方程。
后世大家经常听到“算盘打出原子弹”的说法,算的就是这些东西。
前面说过,不管是美国还是后来的华夏,其实采用的都是计算机计算。
只有几个关键方程和参数,才需要人工仔细核对,算盘用途没有想象中大哈。
而且改动其中任何一个尺寸参数,都需要重新计算。
比如,把8个小块改成10个小块,原子弹的威力是提高了,但小块的动力学模型又变了。
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理论部中,冯·诺依曼、泰勒、费曼等大佬负责的就是这部分的计算。
而且研究内爆式的小组足足有600名成员,可见其难度。
虽然内爆式原子弹的设计非常复杂,但是优势也显而易见。
第一,内爆式设计可以同时适用铀235和钚239。
因为相比枪式的两块核材料相撞,内爆式是好几块甚至十几块同时相遇才会爆炸。
就算某一块自发裂变了,也不影响整体的功能。
因此,“娇气的”钚239可以放心采用这种结构。
第二,材料利用率高。
内爆式的材料利用率可以达到20%以上,这大大减少了核材料的浪费。
第三,内爆式可以制造小型化核弹。
枪式中,两块核材料的体积是机械相加,即是利用正常密度下增加裂变物质数量的方式来超越临界质量。
但是在内爆式结构中,由于高能炸药更多,因此能产生更高的压力,核材料的密度可以进一步被压缩。
而根据核理论,核材料的密度越高,则临界质量就越小。(应该比较好理解)
内爆式可以制造更小当量的原子弹,相应的重量也会减轻,能够搭载到导弹上。
所以在后世,内爆式成为了原子弹的主流设计,它标志着核武器小型化的开端。
当然,以上所说的只是内爆式最浅显的原理,真正的设计极其复杂,要用到很多知识。
为了不被请去喝茶,这里就不详细赘述了。
原理敲定后,奥本海默对于内爆式原子弹有着十足的信心。
格罗夫斯问他:
“这枚原子弹的设计原理无法试爆怎么办?”
奥本海默霸气地说道:
“我以人格担保,内爆式不需要试验,可直接用于实战!”
格罗夫斯连喊666。
因为他知道,就算反对也没用,剩下的钚239只够制造出一枚内爆式原子弹。
想试验也没材料了。
他只能选择相信奥本海默,相信对方背后1000多位科学家的智慧。
而这枚原子弹,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胖子】。
——
【胖子】
类型:内爆式钚弹;
装载核材料量:6.4kg钚239;(铀弹的十分之一)
尺寸:长3.3米,直径1.5米,重量4.5吨;
tnt当量:理论3万吨tnt,实际2万吨tnt。
定位:实战弹,投放樱族长崎;——
至此,曼哈顿计划历时三年,耗费无数财力物力,最终制造出3枚原子弹。
而最后一步,就是真正的试爆了!
经过多方考察,原子弹试爆的地点选择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以北200公里的阿拉莫戈多沙漠地带8。
这里是美国的一处空军基地,试验场长38公里、宽29公里。
由于这个试验场名为“三一试验场”,所以本次爆炸又被称为“三位一体爆炸”,代号“三一”。
1945年7月15日,试验前一天,【瘦子】组装完毕,它被放置在一个高103米的铁塔上,准备引爆。
这里大家可能疑问:
“为什么不放在地面上引爆呢?”
这是因为通过理论计算可知,原子弹只有在高空爆炸才能产生最大的破坏力。
原子弹的破坏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冲击波:巨大能量在瞬间释放后挤压空气形成的波动。
2、光热辐射:原子弹的能量50%以上都转化为了热量和光。
3、粒子辐射:一瞬间产生的包括α射线、β射线、γ射线、中子射线在内的各种辐射,危害极大。
4、放射性尘埃:部分放射性物质以尘埃的形式飘散在空气中,由于半衰期较长,能够持续地释放辐射。
3和4就是所谓的“核辐射”。
如果将原子弹置于地面,那么泥土就会削弱这四个方面的破坏力,导致威力大大降低。
毕竟,不管原子弹的威力有多么大,跟地球比起来,连小卡拉米都算不上。
后世有人经常说:美苏的核弹加一起能毁灭世界。
这是不可能的,最多算是给地球挠个痒痒而已,连地表一层皮都挠不破。
从理论上计算,原子弹置于地面引爆,最多只能产生一个几十米深的大坑。
1945年7月16日凌晨5点30分。
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瘦子】,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沙漠成功试爆!
在半径30公里的范围内,强烈的光芒犹如上千颗太阳般耀眼夺目,目之所及全被照亮。
随后,一个直径超过300米的火球缓缓升起,从金色、紫色、紫罗兰色、灰色,最终变为蓝色。
十几秒后,火球转变成一个高达12公里的蘑菇云,那是原子弹的典型标志。
奥本海默看见那无尽的光和热,忍不住说道:
“我现在变成了死亡,世界的毁灭者。”
“妈的,现在我们都成了狗娘养的。”
费米冷静地说道:
“无论如何,这毕竟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杰出成就。”
费曼不语,只是伸出手,感受着风的悸动。
“九九成,稀罕物哦.不对,是九级风,2万吨。”
据说他仅根据风的强度和方向,就准确地判断出了爆炸的当量。
当然,吹牛逼的嫌疑很大。
“三一”实验远超预期,证明了枪式原子弹的可行性,也标志着人类文明正式进入核威慑时代。
1945年8月6日8点16分,美国向樱族广岛市投掷【小男孩】,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原子弹实战。
但樱族没有恐惧,反而负隅顽抗,高层谎称是陨石袭击,号召群众不要慌。
三天之后,1945年8月9日11点02分,美国再次向樱族长崎市投掷【胖子】,完成人类历史第二次原子弹实战。
樱族天皇顿时吓尿,不敢玉碎瓦全,立刻宣布无条件投降。
因为军方高层对他说:美国还有能力再造出10枚原子弹。
两次原子弹攻击,一共造成樱族几十万人死亡,毁坏建筑无数,打击了其嚣张气焰。
当爱因斯坦听到这个消息后,彻底崩溃了。
“如果我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研发出原子弹,那么我什么都不会做。”
有人可能奇怪:
“为什么整个曼哈顿计划中没有爱因斯坦的身影呢?”
作为当世第一科学大佬,怎么也得混个顾问吧。
这是因为美国军方评估爱因斯坦的精神状态后,认定他是“极端激进分子”。
用后世的话说,就是“偏执狂”。
爱因斯坦很有可能在最后一刻,偷偷损坏原子弹。
不过,理论部的那些科学家们还是做出了类似的事情。
有不少人害怕美国拥有原子弹之后,称霸世界,一家独大。
于是,他们将内爆式原子弹的设计资料偷偷通过间谍提供给了苏联。
企图用两者平衡来遏制美国的野心。
所以,后来苏联试爆的第一颗原子弹,其参数几乎和【胖子】一样。
当然,人家是肯定不会承认的。
很快,人类在核武器的研究上堪称一路狂飙。
曾经被视若终极武器的原子弹,竟然变成了核武器家族中的垫底小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