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 揭秘曼哈顿计划!铀分离工厂!核反
第698章 揭秘曼哈顿计划!铀分离工厂!核反应堆!设计和制造实验室!曼哈顿计划之所以能那么快成功,并不是因为没有遇到什么研发困难。
相反,奥本海默等人遇到了很多技术性方面的难题。
但是这些问题在美国政府疯狂砸钱,从4亿美元追加到20亿美元的情况下,就变得不难了。
“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有任何想法立刻去试!”
科学家如果拥有无限的资源,确实能爆发出可怕的力量。
从一张图就能看出曼哈顿计划的复杂和庞大。
1942年9月,格罗夫斯上任之后,首先在美国田纳西州橡树岭购买了第一块土地5。
这里建成了曼哈顿计划的核心工厂之一:铀235分离工厂。
对于武器级铀而言,其纯度必须达到90%以上,否则无法进行链式反应。
而天然存在的铀元素,其中铀235的丰度只有0.7%。
从0.7%到90%,这是何等恐怖的提纯倍率!
当时,科学家们一共提出了三种分离提纯方法。
第一种是路易斯的学生尤里提出的“气体扩散法”:
首先将铀单质(包含三种同位素)变成氟化铀气体,然后让这些气体钻过有很多细孔的板子。
根据热力学知识,当氟化铀气体通过细孔时,较轻的铀235分子的扩散速度比较重的铀238要快一点。
因此,气孔板一侧的铀235含量就会提高。
按照这种方法,让这些气体分子连续通过5000道板子,铀235的纯度就能大大提高了。
这种方法效率很高,一次性可以同时分离很多铀。
但缺点也很明显,铀235的纯度很难达到90%,因为气体的扩散是杂乱无章的,总会混杂铀234/238。
第二种是劳伦斯提出的“电磁分离法”:
该方法原理很简单,那就是将铀单质置于回旋加速器之中。
由于铀235的质量和铀234/238有细微的区别,因此,三种同位素的旋转半径不同。
通过控制电磁场就能单独分离出铀235原子,并将其从加速器中引导出来。
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铀235的纯度很高很高,甚至能达到95%以上。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效率实在太低了。
因为回旋加速器一次性不能添加太多材料,否则很容易出问题。
这时,聪明的你肯定想到了:
“那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啊。”
没错,当时的科学家发现这点后,首先用气体分离法进行“粗浓缩”,然后把粗浓缩后的铀再利用电磁分离法进行“细浓缩”。
如此一来,不仅铀分离的效率提高了,铀235的纯度也大幅提高,满足原子弹的要求。
第三种是艾贝尔森提出的热扩散法。(原理和气体扩散法类似,只不过改成热驱动)
当时,由于不知道哪一种方法好,美国政府当即拍板:
“三种方法同时进行!”
这三种方法,每一种都需要建造单独的工厂,配备庞大的机器设备,而且耗资巨大。(见图)
美国的财力和决心可见一斑。
于是,橡树岭铀分离工厂就变成了一座超级庞大的工厂群,常规工人数量就超过8万人。
它也是曼哈顿计划投资最多的部分。
很快,随着不断试错,最终热扩散法被淘汰。
铀分离工厂决定采用气体扩散和电磁分离混合法。
而这两种方法,每一个都是超级耗电大户,两者一起占据美国同年总用电量的1/6。
曼哈顿计划的三年时间内,橡树岭铀分离工厂一共消耗了几千吨铀矿石,最终只分离出70多公斤的铀235。
原料问题搞定后,另一个问题迫在眉睫。
“要如何用铀实现可控核裂变呢?”
原子弹本身虽然是不可控核裂变,但是研究它却需要进行可控的实验。
而铀235又如此珍贵,一点不能浪费。
这时候,费米临危受命。
他负责在芝加哥大学建造核反应堆3。
顺便提一下,格罗夫斯非常尊敬这些科学家,甚至允许他们在自己的学校工作。
因此你会发现,格罗夫斯领导的行政总部在东海岸的曼哈顿1,奥本海默领导的科学总部却在西海岸的伯克利2。
而费米领导的核反应堆又在中部的芝加哥。
三地交流起来很不方便,但是格罗夫斯依然同意了。
而这一切,只因为奥本海默的一句话:
“我们更喜欢在学校的氛围。”
费米在芝加哥大学率领包括西拉德在内的几十名顶级科学家,开始了可控核反应堆的建造。
而康普顿则负责项目的监管,对外宣称这个项目就是普通的科研项目。
当时,康普顿在得知费米想直接在芝加哥大学内部建造核反应堆时,尿都吓出来了。
“费老弟,万一控制不住,整个芝加哥都会灰飞烟灭。”
然而,费米只是霸气地说道:
“我不会让它发生的。”
核反应堆的建造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要进行可控的核链式反应,那就必须能控制中子的速度。
还记得费米之前发现:水中的氢可以减慢中子速度吗?
费米认为如果用重水,效果可能会更好。
大佬提出要求了,美国政府当即斥资2600万美元,在加拿大境内建造重水生产工厂7。
然而,费米用重水试验后,发现效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于是,他再次提出:用石墨试试。
对此,美国政府毫无怨言,之前的重水工厂就当打水漂了。
石墨这东西就不那么珍贵了,私营大企业敞开供应。
很快,研究终于取得突破!(核反应堆不能描述太多细节哈)
1942年12月2日下午3点25分。
当中子计数器发出一声轻微的震颤声,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可控核反应堆诞生了!
这台核反应堆由4万个石墨块包裹着1万9千片铀材料构成,连防护系统都没有,费米等人完全是冒着生命危险。
它最初的输出功率只有0.5瓦特,甚至连一个灯泡都点不起来。
但是它却代表着人类正式开启了原子能时代,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这台反应堆后来被称为“芝加哥一号堆(chicago pile-1)”,简称为“cp-1”。
费米团队的成功,鼓舞了曼哈顿计划的所有科学家。
这时候,格罗夫斯找到奥本海默,真诚地说道:
“现在铀材料有了,核反应堆的原理也搞定了,可以开始设计和制造原子弹了。”
“但是这些工作总不能在大学内部进行吧。”
奥本海默想想也对,确实需要建造一个专门的实验室来研究。
1943年3月,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片沙漠中,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正式建成4。
格罗夫斯亲自到场坐镇,带领300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保护实验室的安全。
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保密性要求极高。
整个实验室位于山谷之中,与世隔绝,只有一条小路能够进出。
每个工厂和居住区都有代号,往来的任何邮件都要受到严格审查。
实验室内的每一个研究人员的祖上三代都被查了个底朝天。
哪怕是在此工作的普通工人,也要经过严格的筛选。
每个人只能了解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一点事情,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工作有什么意义。
有位工人曾回忆道:
“我的工作就是打开阀门。”
“当数字从0移动到100时,就要打开一次;当数字从100又回到0时,再打开另一个阀门。”
“一整天就过去了。”
“第二天继续如此。”
而且任何人不允许提问或者异议,否则直接被带走隔离审查。
格罗夫斯把这种严格的要求同样带到了橡树岭铀分离工厂。
比如气体扩散分离装置中,有一个关键器件叫滤镜。
当时有一大批女工专门负责加工滤镜的原材料。
奇怪的是,这些女工每个人一旦来了例假,就必须立即上报,绝对不能隐瞒。
例假期间的女工会被安排到另外的小组去工作,等结束后再回来。
女工们虽然很好奇,但没有谁敢问为什么,只能老老实实照做。
原来,女性在例假期间,排汗量会增多,所以手中的汗珠容易污染滤镜原材料,导致纯度不够。
这就是曼哈顿计划的保密性和严格性。
真实历史上,一共只有12个人了解曼哈顿计划的全貌。
甚至于连后来新上任的杜鲁门总统都不知道这个计划具体干什么。
加州大学校长看见奥本海默去了那里,还以为对方在研究“死光”武器呢。
总之,铀分离工厂、芝加哥一号堆等这些都是前置工作。
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设计和制造原子弹。
奥本海默成为实验室主任。
cp-1也从芝加哥转移到实验室,并且被重新改进优化为cp-2,满足实验所需。
刚开始,奥本海默信心十足,霸气地说道:
“我只需要6名物理学家和100多名技术工程师,就能造出原子弹。”
然而,原子弹的难度还是超越了他的想象。
很快,研究团队就超过了1000人,当时美国几乎所有物理学家都参与进来了。
实验室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理论部,费曼、费米、玻尔、泰勒、冯·诺依曼等大佬都在这里。
该部门负责研究和计算原子弹的爆炸原理,部门主任为37岁的贝特。
贝特是索末菲的博士生,因为犹太血统被迫从德国逃到美国。
他在量子力学、核物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领域都有突破性贡献,获得1967年的物理诺奖。(非常牛逼的一个人,但是他的牛逼不好写,过于专业)
理论部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计算铀235的临界质量。
所谓的临界质量,就是指能维持链式反应所需的最小裂变材料的质量。
因为如果铀的质量很小,意味着体积也很小,那么中子就很容易穿透材料,跑到外面去,导致裂变停止。
因此,原子弹内的铀材料质量必须超过临界质量。
此外,铀材料的形状、纯度等性质,都会影响临界质量的数值。
而要想做成原子弹,铀材料肯定会经过各种结构设计,因此临界质量也会发生轻微的变化。
所以,理论部的物理学家们就计算了一种最简单的情况:完美球形铀材料。
海森堡当时凭借自己一己之力算错了。
但是理论部有十几位超级大佬,几十位大佬,算错的可能性为零。
最后得出结果为50公斤。
就算因为最后的结构设计不同,导致临界质量变化,也不过是增减几公斤而已。
看到这个结果,奥本海默等人顿时心凉了半截。
根据橡树岭铀分离工厂传来的数据,三年之内,他们只能提纯70多公斤的铀235。
换言之,铀材料只够制造出一枚原子弹!
那还怎么试爆呢?
不试又怎么能确定理论和设计正确呢?
万一投了一个哑弹,那估计会被樱族给笑死。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焦头烂额之际,西博格(不是西拉德哈)忽然想到自己曾创造的94号元素钚。
“钚239同样能发生核裂变。”
“为何不用它试试?”
众人大喜。
经过计算,钚239的临界质量只有区区5公斤。
而且制造钚239的工艺很成熟,所用的原材料正是之前铀分离工厂不需要的铀238。
中子照射铀238即可得到钚239。
很快,西博格按照费米的经验,带领团队制造出钚反应堆,验证了钚链式反应的机理。
接着,美国政府大笔一挥,耗资3.9亿美元,在华盛顿州汉福特城又建造了一个钚239制造工厂6。
顺便提一下,后来橡树岭铀分离工厂也开始提纯钚239。
根据汉福特城工厂的进度反馈,钚239的量足够制造出2枚原子弹的。
至此,奥本海默等人终于放下心来。
紧接着,理论部要攻克第二项任务,也是最关键的任务:
“原子弹的结构到底怎么设计?”
如果不考虑任何因素,左手拿一块30公斤的铀235,右手也拿一块30公斤的铀235。
双手只要一合并,核链式反应就启动了。(因为空气中也存在游离中子,可能引发核反应。)
这种方式估计是恐怖分子最爱。
但是要想制造成原子弹这种可控的武器,那么要考虑的东西就复杂了。
随着大佬们的深入研究和计算,这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方法。
奥本海默思考后,大手一挥:
“理论部划分为两个小组,同时研究这两种设计原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