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发电小说

手机版

发电小说 > 都市小说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354章 歷史证明,惹谁都別惹汉使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54章 歷史证明,惹谁都別惹汉使

    第354章 歷史证明,惹谁都別惹汉使
    章武四年冬,曹操僭越称制之后,继而遣使南下。
    阴结荆南蛮族,煽动四郡叛乱。
    零陵、桂阳、武陵、长沙诸郡,蛮人蜂起。
    杀汉官,据城池,一时烽火连天。
    荆南四郡全部失控!
    曹操为配合江东孙权的进攻,自蜀地发兵。
    亲率七万大军,號称步骑四十万人。
    自上庸出兵,欲一举夺取荆州。
    时前荆州刺史诸葛亮已奉詔入岭南。
    因马良保卫江陵有功,又是荆北大族,故朝廷留其代领州事。
    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
    號“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素有才名。
    然骤担大任,面对如此危局,不免忧心如焚。
    这日,马良正与荆州诸官商议防务,忽闻探马来报:
    “征南將军、淮南总督陈登率军两万,已至江陵城外三十里!”
    马良闻言大喜,急整衣冠,率荆州文武出城相迎。
    但见远处尘土飞扬,旌旗招展,当先一將。
    身披甲冑,腰佩长剑,面容清癯而目光如炬。
    正是陈登陈元龙。
    “陈將军远来救急,荆州上下,感激不尽!”
    马良拱手长揖。
    陈登翻身下马,扶起马良道:
    “马刺史不必多礼。”
    “国事艰难,登奉命驰援,乃分內之事。”
    入城后,陈登於州衙坐定,环视堂下荆州诸官。
    见眾人面带忧色,遂温言抚慰:
    “……诸君勿忧。”
    “曹贼虽然势大,然我大汉天威犹在,军民同心,必能克敌制胜。”
    马良嘆道:
    “將军有所不知,自曹操煽动荆南叛乱,四郡皆陷。”
    “蛮人杀我官吏,据我城池。”
    “如今江陵以北,唯有南郡尚在掌握,其余之地皆人心惶惶。”
    主要此前荆州刚刚经歷了一场政治风波。
    这就导致荆州的局势一直很不稳。
    若不然,曹操也不会想著从荆南入手。
    而他搅动荆州局势的计划,也的確非常成功。
    江陵治所,已经完全失去了对荆南的控制。
    而荆北也陷入诸葛亮走后的权力內斗。
    马良虽能安抚住部分本土豪族,却压不住刘备势力的旧臣。
    荆州陷入权力的內耗,给了魏人与吴人一个可乘之机。
    现在荆州人要为此前所犯的错误,付出代价了!
    陈登眉头微蹙:
    “军备如何?”
    “仓促之间,仅能集结郡兵万余。”
    “加上將军所率淮南精锐,不过三万之眾。”
    马良面露难色,“而曹操號有步骑四十万人,虽有可能夸大……”
    “但人数必然数倍於我等,”
    “据探马回报,魏军已行至当阳,不日將要南下。”
    曹操特意选择了从荆北进攻,就是为了配合荆南的叛军,从而进行南北夹击。
    堂下眾官闻得此言,无不色变。
    从事潘濬出列说道:
    “陈將军,朝廷可有援军?”
    陈登自怀中取出一卷黄绢,肃然道:
    “登离寿春时,得陛下詔书。”
    眾人连忙跪听,陈登宣读道:
    “'荆州乃国之门户,万不可失。”
    “然河南新定,北境需屯兵守御,东须防孙吴,兵员吃紧。”
    “卿至荆州,当与马良等同心协力,务必坚守。”
    念毕,堂中一片沉寂。
    此詔书言外之意,就是让陈登配合荆州兵一起挡住曹操的拱手,並保住荆州,平定叛乱。
    至於朝廷方面,不会增派更多的援军了。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显然,刘备以及朝廷大员,都希望陈登能够仅凭现有兵力挡住曹操的拱手。
    其国中很多北方將领不愿意在此时南下。
    面对这种情况,刘备还是抱有侥倖心理的。
    即陈登等眾如果能够仅凭现有兵力击退曹操,当然再好不过。
    能为国家省去一笔巨大的开支。
    如果不能,真到万不得已之时,朝廷也肯定不会丟下南方不管。
    只是希望江南方面多多努力罢了。
    此外,另一个原因就是——
    江南確切地说是淮南仍然保有很大的自治权。
    隨著国家的统一,不难发现,刘备基本上收回了“州牧”的职位。
    地方官员全是“刺史”。
    刺史与州牧最大的区別就是,刺史就是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员。
    而州牧只是名义上是朝廷官员,其在地方上与割据诸侯无异。
    因为州牧的权力远比刺史要大。
    由於李翊的主动放权,刘备基本上收回了北方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南方由於发生了“马謖事件”,导致陈登手上仍然握有相当大的权力。
    且由於没给开国大臣们封王,刘备也不好主动提出收回淮南的权力。
    毕竟不是人人都是李翊,
    面对权力的诱惑,能够拿得起放得下。
    李翊与刘备之间有著超乎“君臣”、“师徒”,但其他人没有。
    刘备如果像对待李翊那样对待陈登,只会使跟自己创业的老兄弟们寒心。
    所以至少目前,刘备依然默许陈登在淮南当一个封疆大吏。
    这是刘备仁义的一面。
    毕竟,如果朝廷真要收回淮南,那陈登也挡不住。
    但刘备不会这样做,他不忍看到自家兄弟手足相残,使得吴人渔翁得利。
    刘备曾这样对手下人说道:
    “朕虽兴汉室,然绝不会像高祖皇帝对待淮阴侯那般,对待诸位兄弟!”
    这是他称帝后向眾人许下的承诺,
    说是发自真心也好,说是收买人心也罢。
    总之,刘备现在得为他许下的承诺买单。
    不过,
    也正是因为淮南地方权力极大,所以刘备才会下令让陈登“自己解决”。
    马良苦笑道:
    “如此说来,朝廷是无力增援了。”
    陈登收起詔书,目光坚定:
    “虽无援兵,然天佑大汉,必有转机。”
    “荆南虽叛,未必人人附逆。”
    “蛮族之中,必有仍念汉恩者。”
    马良思索片刻,忽道:
    “……將军此言倒是提醒了我。”
    “五溪蛮王沙摩柯,曾受孔明先生厚恩,至今未曾参与叛乱。”
    “只是其部落居於武陵深山,难以联络。”
    陈登眼中精光一闪:
    “此天赐良机也!”
    “若能得沙摩柯之助,荆南局势或可扭转。”
    隨即转向徐盛、蒋钦二將,“汝二人速遣精干之士,潜入武陵,邀沙摩柯来见。”
    “切记,此事须隱秘行事,万不可走漏风声。”
    二人拱手:
    “末將遵命!”
    三日后,月明星稀。
    江陵城外一处隱蔽的山林中,陈登只带亲兵十人,静候沙摩柯到来。
    约莫子时,林中忽闻窸窣之声。
    继而数十名身著兽皮、手持奇形兵器的蛮族战士悄然出现。
    为首一人,身高近丈。
    面如重枣,耳戴铜环。
    正是五溪蛮王沙摩柯。
    沙摩柯上下打量陈登,声如洪钟:
    “你便是诸葛孔明派来的人?”
    “非也。”
    陈登坦然道,“诸葛孔明已去了交州。”
    “登奉天子命,前来镇守荆州。”
    沙摩柯面露失望:
    “我只认孔明先生。”
    “他待我族人以诚,教我耕种,赠我盐铁。”
    “若非念他恩情,我早隨其他部落反了。”
    诸葛亮在安抚少数民族方面,在整个三国里几乎是t0一档的存在。
    能让畏威而不怀德的蛮族都感念其厚恩,足可以见其有著独到的人格魅力。
    陈登不慌不忙,自怀中取出一封书信:
    “登离寿春时,孔明先生曾托我带信给大王。”
    沙摩柯急忙接过,借著火把光亮细看。
    信中诸葛亮言辞恳切,回忆与五溪蛮交往旧事。
    並请沙摩柯念在往日情分,助陈登平定叛乱。
    看毕,沙摩柯长嘆一声:
    “孔明先生果然未忘旧约!”
    其实这封信是陈登偽造的。
    诸葛亮身在交州,那里交通闭塞,两地沟通极为不便。
    估计荆州发生了什么事都不知道,又哪里会得空给沙摩柯写信呢?
    陈登见状,赶紧趁热打铁说道:
    “大王明鑑。”
    “曹操僭制称王,乃国之巨贼也。”
    “此番他煽动荆南叛乱,不过是想利用蛮族对抗朝廷。”
    “一旦得势,必会反过来镇压各族,以此巩固其统治。”
    沙摩柯沉吟道:
    “其他部落都说曹操能改变局势,跟著他能分得土地盐铁。”
    “此一时之利也。”
    陈登正色道,“我大汉立国四百余年,对四方各族,向来怀柔。”
    “若大王肯助朝廷平叛,登可代表天子承诺。”
    “战后五溪蛮自治如旧,免赋三年,另赐盐铁农具。”
    沙摩柯眼中闪过挣扎之色,良久,终於重重顿足:
    “好!我信孔明先生,也信你陈元龙。”
    “五溪蛮三千勇士,愿听调遣!”
    陈登大喜,深深一揖:
    “大王高义,登代天子谢过!”
    当夜,陈登与沙摩柯密议至天明,约定联络其他尚未完全倒向曹操的蛮族部落,共抗曹军。
    临別时,沙摩柯拍胸脯保证:
    “十日內,我必说服澧水、酉水两部来投。”
    “他们在观望,只因无人领头。”
    陈登握住沙摩柯粗壮的手臂:
    “有劳大王,待平定荆南,登必上奏天子,厚赏五溪部眾。”
    回城后,陈登连夜召集马良等人议事。
    听闻沙摩柯愿意相助,眾人精神为之一振。
    马良抚掌赞道:
    “善,大善!”
    “得五溪蛮之助,荆南叛乱便可无忧矣。”
    荆州目前面临的局势就是荆南失控,荆北遭遇曹操大军压境。
    这就使得江陵总部首尾难以相顾。
    救南,则江陵必失。
    防北,则又被荆南袭后。
    故是进亦忧,退亦忧。
    如今,
    沙摩柯愿意帮忙平定荆南叛乱,那陈登便能够腾出手来,专心抵御曹操的进攻了。
    军议既毕,陈登正式开始进行战略部署。
    只见他立於堂上,目光沉毅,手指荆襄地图,对眾人吩咐道:
    “曹操七万大军南下,其锋甚锐,不可轻攖。”
    吾欲率淮南军两万,进驻枝江,据险而守,阻其锋芒。”
    “江陵乃荆州根本,马刺史便领本郡兵马,固守城池,以防不测。”
    话音方落,潘濬出列,拱手道:
    “將军此计虽善,然荆南四郡已叛。”
    “蛮兵若自背后袭我,则腹背受敌,何以当之?”
    堂下眾官闻言,皆露忧色。
    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蛮人杀官据城。
    其若趁陈登北上之际,袭扰江陵,则荆州危矣。
    陈登微微一笑,目光坚定:
    “吾已与五溪蛮王沙摩柯立下盟誓,此人重义,曾受诸葛孔明厚恩,必不负汉。”
    “有他坐镇荆南,蛮人纵有异心,亦不敢轻动。”
    潘濬仍不放心,道:
    “蛮人反覆无常,未沐王化,恐难深信。”
    陈登沉吟片刻,忽而抬头,目视堂下一人,朗声道:
    “季弼!”
    人群中走出一人,年约四十许。
    面容清瘦,目光炯炯。
    正是陈登心腹谋士——陈矫,字季弼。
    早年间陈登为广陵太守时,其便被徵辟为功曹。
    后又迁任淮阴令,任西部都尉、长史等要职。
    可谓既是汉庭老臣,又是淮南名宿。
    “末將在!”
    陈登凝视他,缓缓道:
    “吾欲遣汝隨沙摩柯入荆南,代朝廷宣慰诸蛮,助其招抚叛部。”
    “此行凶险,蛮地未服,稍有不慎,恐有杀身之祸。”
    汝……可敢愿往?”
    此行十分凶险,两人交情颇厚。
    打心眼儿里讲,陈登是不愿意让他去的。
    但陈登之所以选陈矫,而不是从荆州官员里面选。
    正是为了做出表率——
    在国难面前,登绝不藏私!
    我派我的心腹去冒险,也请你们这些荆州官员、士人、豪族都放在往日的芥蒂。
    团结一致,专心抵御外敌。
    堂中一时寂静,眾官皆望向陈矫。
    陈矫神色不变,拱手肃然道:
    “大丈夫处世,碌碌无为,与朽木腐草何异?”
    “今国家危难,矫岂敢惜身!”
    歷史上的陈矫曾代表陈登,到曹操那里求援。
    曹操又叒看上了別人的人才,想把陈矫留在身边。
    陈矫却义正言辞地回答说:
    “本国倒悬,本奔走告急,纵无申胥之效,敢忘弘演之义乎?”
    这话展现了陈矫大义的一面。
    同时,他將陈登所在的势力称之为“本国”,也足见当时人对诸侯割据的认知与寻常人理解是不同的。
    陈登闻言,眼中闪过讚许之色,当即起身。
    亲自斟满一杯酒,递与陈矫,慨然道:
    “壮哉!季弼真国士也!吾敬汝一杯!”
    陈矫双手接过,仰首一饮而尽,掷杯於地,朗声道:
    “矫此行,必不负將军所託!”
    当晚,荆州一眾高层,心怀忐忑地饮完了一场酒宴。
    翌日,
    陈矫换上一身素袍,不带甲冑,仅携两名亲隨。
    隨沙摩柯一行数十蛮兵,悄然离开江陵,向南而行。
    入荆南山道,林木幽深,瘴气瀰漫。
    陈矫虽为文士,却神色自若,毫无惧色。
    沙摩柯见他如此胆魄,心中暗赞,遂问道:
    “陈先生,蛮地险恶,汝不怕死乎?”
    陈矫淡然一笑:
    “生死有命,何惧之有?”
    “况且,吾此行非为私利,乃为朝廷安定荆南。”
    “若能使汉蛮和睦,纵死何憾?”
    沙摩柯一怔,问道:
    “你便这般替国家著想,一点儿不替自己考虑?”
    “……矫一直很喜欢李相的那句话——”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大王身处荒地,是不会明白这意味著什么的。”
    沙摩柯闻言默然,又问道:
    “似先生这般人物,中原还有多少?”
    陈矫不卑不亢答道:
    “文武全才,智勇足备,忠义慷慨之士,动以千数。”
    “如矫不才之辈,车载斗量,不可胜记。”
    沙摩柯闻言大惊,他暗忖——
    这个陈矫先生已是英雄了得,可听他的意思。
    强过他的人物,在中原还有数千。
    而像他这样的人物,则更是不可胜数。
    看来,他没有站在朝廷的对立面,是选择对了。
    数日后,
    沙摩柯引陈矫至武陵蛮寨。
    寨中蛮首见汉官至,皆露敌意,有人拔刀怒喝:
    “汉狗安敢入我寨中?!”
    沙摩柯厉声呵斥:
    “放肆!此乃朝廷使者陈先生,尔等岂敢无礼!”
    陈矫不慌不忙,上前一步,拱手道:
    “诸位首领,吾奉天子之命而来,非为征討,实为和解。”
    “曹操倒行逆施,煽动叛乱,不过欲使蛮汉相残,他好坐收渔利罢了。”
    “诸位若愿归顺朝廷,天子必厚待之!”
    一蛮首冷声笑道:
    “汉官向来欺我蛮人,今又来说好话,谁信?”
    陈矫正色道:
    “诸葛孔明昔日如何待诸位,可曾失信?”
    “今陈將军亦承孔明之志,愿与诸部立下盟誓——”
    “若肯归顺,免赋三年,赐盐铁农具。”
    “各部自治如旧,朝廷绝不干涉!”
    这个条件非常丰厚。
    汉朝虽然方兴,但毕竟富有四海。
    这点东西於整个大汉而言,不过九牛一毛耳。
    眾蛮首闻言,面面相覷。
    沙摩柯趁机道:
    “曹操残暴,奸邪狡猾。”
    “若让他得势,必屠戮我族!”
    “陈將军仁厚,又有天子詔命,何不归顺?”
    蛮眾议论纷纷,终有一首领起身,高声道:
    “好!吾信沙摩柯,也信诸葛孔明!吾部愿意归顺!”
    其余各部见状,亦陆续应允。
    荆南武陵郡,群山环绕,蛮寨错落。
    陈矫隨沙摩柯南下招抚诸部,恩威並施。
    在二人的努力下,零陵、桂阳、长沙诸蛮相继归顺。
    唯有澧水蛮首领孟獠,桀驁不驯,暗通曹操,拒不归降。
    正在陈矫与沙摩柯商议,如何招抚此部之时。
    忽有一蛮兵入帐稟报:
    “大王,陈先生,澧水部遣使来报。”
    “愿归顺朝廷,特设宴相请!”
    沙摩柯闻言大喜,拍案道:
    “好!孟獠既肯归顺,荆南可定矣!”
    陈矫却眉头微蹙,沉吟道:
    “大王且慢。”
    “孟獠前日尚言誓死不降,今日忽而改口。”
    “前后態度有异,只恐诈耳。”
    沙摩柯一怔,问道:
    “先生之意是……?”
    陈矫目光深沉,低声道:
    “孟獠若真愿降,何必设宴?”
    “此必是鸿门之计,欲害大王与我。”
    沙摩柯闻言,怒目圆睁,厉声道:
    “好个孟獠!安敢欺我?!”
    陈矫抬手止之,冷笑道:
    “彼既设谋,我等何不將计就计?”
    “哦?”沙摩柯眼中精光一闪,“先生有何妙策?”
    陈矫附耳低言,授予密计。
    沙摩柯听罢,拍掌大笑:
    “妙!妙!就依先生之计!”
    当夜,澧水蛮寨火把通明,鼓乐喧天。
    孟獠亲自出寨相迎,满脸堆笑:
    “沙摩柯大王、陈先生远道而来,真令我寨蓬蓽生辉。”
    沙摩柯豪迈大笑:
    “孟首领客气!既愿归顺朝廷,日后便是自家人。”
    陈矫则神色淡然,拱手道:
    “孟首领深明大义,朝廷必不负尔等。”
    孟獠眼中闪过一丝阴鷙,面上却笑意更浓,伸手作请:
    “二位请入席!”
    入帐后,酒肉满案,蛮女歌舞助兴。
    酒过三巡,孟獠忽举杯起身,高声道:
    “今日沙摩柯大王与陈先生亲临,乃我澧水部之幸。”
    “来,共饮此杯,以示诚意。”
    沙摩柯正欲举杯,陈矫却忽抬手一拦,淡淡道:
    “且慢。”
    孟獠面色微变:
    “陈先生……这是何意?”
    陈矫目光如刃,直视孟獠,缓缓道:
    “吾乃天子使者,按礼,蛮首敬酒,当先自饮,以示无毒。”
    孟獠闻言,脸色骤变,强笑道:
    “……先、先生多虑了!”
    “此酒乃我部佳酿,岂会有毒?”
    陈矫冷笑:“若无毒,孟首领何不先饮?”
    帐內气氛骤然凝滯,孟獠额头沁汗,忽狞笑一声:
    “陈矫!汝早已识破我谋,又何必在此演戏?”
    “今日尔等休想活著出去!”
    说罢,猛摔酒杯。
    “鏘!”
    帐外伏兵尽出,刀光闪烁!
    沙摩柯早有防备,暴喝一声:
    “孟獠!汝找死!”
    话音未落,一拳轰出。
    孟獠猝不及防,被重重击倒在地,鲜血狂涌。
    陈矫霍然起身,厉声叱道:
    “孟獠!吾乃朝廷命官。”
    “汝敢谋害天使,便是自绝於天!”
    孟獠挣扎爬起,嘶吼道:
    “杀了他们!”
    就在此时,寨外忽喊杀声震天。
    早已埋伏在外的五溪蛮兵与归顺诸部战士一齐杀入,澧水蛮眾大乱。
    孟獠见势不妙,拔刀欲逃。
    沙摩柯眼疾手快,抄起弓箭,拉弦如满月——
    “嗖!”
    一箭穿喉!
    孟獠瞪大双眼,轰然倒地。
    孟獠既死,澧水部眾群龙无首,纷纷跪地请降。
    沙摩柯持刀而立,厉声道:
    “尔等听著!孟獠勾结曹操,谋害天使,罪该万死。”
    “今朝廷宽仁,若愿归顺,既往不咎!”
    眾蛮兵战战兢兢,齐声高呼:
    “愿降!愿降!”
    “我等愿降!”
    自此,荆南蛮乱彻底平定。
    乱事既定,陈矫並未急於北归。
    而是亲赴武陵、零陵、桂阳、长沙四郡,安抚汉蛮百姓,恢復民生。
    他深入民间,察访疾苦。
    见蛮人缺盐少铁,生计艰难,遂下令开官仓賑济。
    又以朝廷名义赏赐农具、布匹。
    汉民与蛮人曾有仇怨者,陈矫亲自调解,使双方和解。
    一月之后,荆南四郡渐復旧观,百姓皆颂陈矫之德。
    临行前,陈矫伏案疾书。
    將荆南所见所闻、治理心得写成奏章,一分为二——
    一份送往江陵,呈交荆州总部,附言道:
    “荆南已定,蛮汉和睦。”
    “然蛮地贫瘠,若欲长治久安,需轻徭薄赋,授以耕织,使其渐沐王化。”
    另一份则遣快马送往洛阳,上奏天子刘备:
    “臣矫奉命招抚荆南,察蛮人之所以叛,非尽因其野性难驯。”
    “实因官吏苛虐,生计困顿。”
    “今虽暂平,然若不加抚恤,日后恐再生变。”
    “臣请於荆南设蛮学,教以礼仪。”
    “减其赋税,助其农耕。”
    “更择廉吏治之,则蛮汉可永享太平。”
    陈矫所献之策,其实亦是诸葛亮在时用的策略。
    只不过诸葛亮之后,后来的汉官由於天高皇帝远,朝廷监察不便。
    便开始大肆压榨本地蛮人,以牟取私利。
    而汉人虽不见得能从本地汉官中获得多少好处。
    但生活在一起,这种高人一等的感觉肯定是很好的。
    所以也大多拥护当地汉官,朝廷就更难监察得到了。
    故此,汉蛮矛盾不断激化。
    蛮人不满汉人比自己享受到更多的特权。
    加上两族语言文化不通,所以纷纷要求自立。
    此次荆南叛乱,倒不如说是汉蛮矛盾激化已久的一次爆发。
    虽然暂时平定了,但如陈矫所言。
    如果处理得不够妥当,將来迟早会爆发。
    ……
    洛阳南宫,崇德殿內薰香裊裊。
    刘备身著玄色龙纹朝服,手持两份绢书,眉宇间透著掩不住的喜色。
    阶下文武分列。
    內阁首相李翊立於文官之首,腰悬紫金玉带,静候圣意。
    “诸卿!”
    刘备声如洪钟,將手中绢书高高举起。
    “合肥捷报!张文远以八百破十万,吴军浮尸逍遥津。”
    “江东小儿闻张辽之名止啼矣!”
    殿中顿时一片譁然。
    赵云出列拱手:
    “张將军真乃当世虎臣。”
    “昔日在辽东时就曾阵斩蹋顿,威震塞北。”
    “今为陛下所用,更显神威。”
    刘备抚须大笑:
    “朕原以为陈元龙调走淮南军后,需遣河南兵马驰援。”
    “不想文远竟能……”
    话到此处突然顿住,目光转向李翊。
    “真不愧是李相带出来的人!”
    李翊急忙躬身:
    “臣不敢当。”
    “张將军临阵决机,皆赖其勇略,与臣无涉。”
    “不然。”
    刘备离席而起,玄色衣袂扫过龙纹御阶。
    “昔日若非是李相力荐,张文远安得去往合肥建功?”
    说著,从侍中手中取过鎏金詔书。
    “传旨,加封张辽为征东將军,增食邑八百户。”
    “甘寧、周泰等將各晋爵一级,赐金百斤!”
    张辽此战算是功成名就了,直接晋升为了四征將军,等於是与陈登平级。
    当然了,以张辽的战功,绝对配得上这个封赏。
    虽然说从实际情况看,张辽的实权依然比不上陈登。
    但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份光宗耀祖的荣誉。
    此战,他不仅战绩耀眼。
    更关键的是他为国家省去了大量的军费物资。
    光是这一点,就值得刘备重重赏赐他了。
    更別说张辽现在是一个標籤型人物,他的“江东止啼”对吴人有战略恐嚇作用。
    待封赏完毕,刘备忽敛去笑容,从案头取过另一卷竹简。
    “此乃陈季弼自荆南所上奏章。”
    殿中气氛顿时凝重。
    竹简展开时发出清脆的声响,刘备的声音渐沉:
    “朕方知荆南汉蛮之患,竟深重至此。”
    刘琰趋前细观,不由倒吸凉气。
    简上密密麻麻记载著——
    汉官强征蛮女为婢,税吏加倍盘剥,更有甚者以剿匪为名屠戮蛮寨冒功。
    武陵一带汉蛮仇杀已歷三代,积怨如山。
    “蛮夷亦是朕之子民。”
    刘备指节叩在简牘上,咚咚作响。
    “今陈爱卿虽暂平其乱,然治本之策何在?”
    “诸卿皆朕心腹爱员,且畅所欲言。”
    华歆率先出列:
    “蛮人不识礼法,当筑城置戍,分而治之。”
    “不可!”
    荀攸出声打断道:
    “此乃始皇治百越之策,反致烽火连年。”
    “臣观陈矫所奏,倒不如以夷制夷。”
    “只盼其免生祸乱便好。”
    对於中央政府而言,地方蛮夷只要不惹事生死,维持边境稳定。
    那朝廷就很满意了。
    至於指望他们像其他汉民一样,安心耕田织布,给国家缴税服役,榨出油水来?
    那朝廷真不指望这个。
    也不在乎你们蛮人身上那三瓜两枣。
    只要別惹事,这就足够了。
    荀攸之言,其实也代表了传统士人的观点。
    青铜兽炉吐著裊裊青烟。
    刘备端坐案后,静静地注视著底下文武。
    阶下群臣就具体如何处理荆南问题,已持续爭论了两个时辰了。
    大家都对是採取“怀柔”还是“强硬”政策,持不同观点。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谁也说服不了谁。
    “诸君!”
    一声清喝如金玉坠地。
    李翊自文官首列缓步出班。
    霎时间,殿中鸦雀无声。
    李相在朝中威望极高,其若要发言,眾皆竖耳恭听。
    刘备身子微微前倾,柔声:
    “李相必有高论。”
    李翊广袖垂落,露出修长的手指:
    “臣確有一策,思之经年,未敢轻言。”
    “愚以为荆南之地,可採取『以流易土』之策。”
    “以流以土?这何谓以流以土?”
    刘备重复著这个陌生词组,轻抚下頷思考。
    “请容臣详解。”
    李翊趋前三步,有条不紊地说道:
    “今荆南蛮乱,根在土官世袭。”
    “蛮酋如沙摩柯者固然忠义,然其子孙未必贤良。”
    “若代代世袭,终成国患。”
    “臣以为可授现有蛮酋汉官印綬。”
    “如沙摩柯等有功之辈,可封都亭侯。”
    “至於荆南土官,必须改为流官。”
    李翊提出的政策,其实就是改土归流。
    当然,歷史上的改土归流中的土,一般是指本地土司。
    汉朝虽然没有土司,但可以用来代指本地土官。
    因为偏远的地方,不容易替换官员。
    参考如今的交州就可以了。
    交州为什么有那么多汉人豪族?
    其实就是汉武帝灭了百越之后,迁了大量汉民过去。
    然后汉官在那里积累了雄厚势力,从而成为当地的百年望族。
    但汉官仗著职权欺压本地少族的情况实在屡见不鲜。
    毕竟这天下,像诸葛孔明那样公正无私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李相这是要废世官吗?”
    李翊转头,目光如古井无波,“昔大禹治水,疏胜於堵。”
    “蛮酋子弟学礼乐诗书,渐染华风,何乐不为?”
    “若蛮酋抗拒呢?”
    “可杀之。”
    李翊澹澹地回復了这三个字。
    嘶……
    眾人倒吸一口凉气,他们很少简单李翊这般简单粗暴地说出这三个字来。
    可只有李翊清楚,改土归流想要真正实施,是不可能不伴隨武力的。
    为什么歷史上只有清朝的改土归流成功了?
    因为人家打了二十年,前后用兵超六十万人。
    累积耗费白银达数亿两。
    所以改土归流看似是抚定地方的善策,其实背后也是伴隨著武力镇压的。
    而武力镇压的代价可不小。
    李翊想在荆南採取这个政策,其实也是在帮交州的诸葛亮进行实验。
    ……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