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发电小说

手机版

发电小说 > 武侠小说 > 神诡长生:从镇武卫开始加点修仙 > 第829章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829章

    他的话语如同黑暗中的一道光,瞬间吸引了所有幸存者的注意。
    “小先生!救救我家娃儿吧!”
    “平娃儿,求你救救我娘!”
    哀求声、哭喊声顿时响起。
    傅少平抬手虚压,示意众人安静:“大家稍安勿躁!听我说!此疫会传染,大家需按我说的做,方能控制疫情,救人性命!”
    他立刻展现出超越年龄的魄力和组织能力:
    “第一,所有出现发热、呕吐、红疹症状的人家,立即隔离,家人不得随意出入!未发病者,尽量留在家中,减少接触!”
    “第二,组织人手,立刻去后山采集我所需的草药:金银花、黄芩、板蓝根、穿心莲……狗娃爹,你熟悉山路,请你带队!”
    “第三,在村口空旷处架起大锅,集中煎药!所有村民,无论是否发病,每日都需饮用防疫汤药!”
    “第四,保持村内水井清洁,严禁倾倒污物!焚烧艾草、苍术等草药烟熏驱疫!”
    他条理清晰,指令明确,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绝望中的村民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在族长傅老栓和傅铁山的组织下,迅速行动起来。
    傅少平则带着父母,冒着被感染的风险,逐一走访发病的人家。他仔细诊察病情,根据症状轻重调整药方。杨氏负责熬药、照顾病患,傅铁山则负责维持秩序、搬运物资。
    傅少平开的药方,并非什么神方妙法,而是针对这类湿热疫毒之症,以清热解毒、凉血透疹为主的常见草药配伍。但他用药精准,剂量把握极佳,更重要的是,他引入了“隔离”和“公共卫生”的概念,这在此刻的乡村是破天荒的,却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日夜不休地忙碌,傅少平清瘦的身影穿梭在弥漫着病气和药气的村落里。他的眼神始终坚定,动作沉稳,仿佛没有什么能动摇他的意志。看着他,恐慌的村民渐渐安定下来,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几天后,第一批按照傅少平方法治疗的重症病患,病情开始稳定,高烧渐退。消息传来,全村振奋!
    “小先生是活菩萨啊!”
    “是山神派平娃儿来救我们的!”
    感激之声不绝于耳。傅家之前积攒的威望和善缘,在此刻化为了巨大的信任和凝聚力。
    经过近半个月的艰苦奋战,疫情终于被控制住,大部分病患康复,望山村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损失被降到了最低。
    疫情过后,傅少平的声望在望山村乃至周边地区达到了顶峰。他不再仅仅是“小先生”、“小神医”,而是成了村民们心目中真正的“主心骨”和“守护神”。连族长傅老栓都公开表示,以后村里大事,需多听听少平的意见。
    青田镇林家得知消息后,再次派人送来厚礼,并明确表示,开春便出资在望山村修建蒙学,聘请名师,一切事宜,均愿与傅少平商议。
    站在村口,望着劫后余生、开始恢复生机的村庄,看着村民们投来的那充满感激和信赖的目光,傅少平的心中一片澄彻。
    经此一役,他对此世的“缘”与“责”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这块璞玉,历经疫境淬炼,仁心雕琢,已然光华内蕴,格局初成。
    他知道,自己离开的时刻,或许不远了。但在离开之前,他需要为这片倾注了心血的土地,安排好一个更加稳固的未来。潜龙终将腾渊,而望山村,将是他这一世传奇的起点,也是他永远烙印在心的故乡。
    瘟疫的阴霾彻底散去,望山村如同被春雨洗涤过的山林,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经此一役,傅少平的威望与地位已无可动摇。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聪慧的孩童,而是成了整个村子的灵魂人物,连带着傅家也成为了村中毫无疑问的核心家庭。
    青田镇林家兑现承诺,开春后便派来了工匠和资材,在村子东头靠近祠堂的空地上,开始修建一座颇为像样的蒙学堂。族长傅老栓和几位耆老全程参与,而许多关键决策,如学堂的布局、聘请教书先生的标准等,林家管事都会特意来征求傅少平的意见。傅少平的建议往往切中要害,令管事啧啧称奇,态度愈发恭敬。
    蒙学的兴建,让望山村成为了周边村落羡慕的对象。许多外村人甚至开始托关系,希望能将孩子送到望山村未来的蒙学读书。
    傅少平并未因名声和事务的增多而打乱自己的节奏。他依旧每日打理他的“百草园”,里面的作物和草药种类更加丰富。他将一些成熟的、易于推广的草药种植和炮制方法,系统地整理出来,通过父亲和族长,无偿地传授给愿意学习的村民。他还改进了葛根淀粉的提取方法,使其出粉率更高,口感更好,为村里又增添了一项小小的副业。
    他教导村童的工作也并未停止,反而因为蒙学即将建立,他更有意识地将教学重心转向引导和启发,为孩子们将来接受正式教育打下基础。狗娃等几个最早跟随他的孩子,如今已能认得数百常用字,会进行简单的计算,眼界和思维远超同龄人。
    傅少平能感觉到,识海中的《百世书》光芒流转,第二世的书页已然厚重饱满,记录的点滴功德与感悟趋于圆满。一种冥冥中的感应告诉他,此世尘缘将尽,脱离之期不远。
    他开始有意识地安排“后事”。
    他首先与父母进行了一次深谈。没有透露轮回之秘,只是说自己可能因“山神召唤”或“机缘所致”,将来或许会离开村子,外出游历,归期不定。他叮嘱父母,家中积攒的钱财已足够他们安享晚年,蒙学之事有族长和林家照应,无需过多操心。他将整理好的草药图谱、农耕笔记、以及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郑重地交给父母,希望他们能善用这些,帮助乡邻,持守家业。
    傅铁山和杨氏早已察觉儿子非同寻常,闻言虽有不舍与担忧,但更多的是理解与支持。他们知道,儿子的天地,绝不止于这小小的望山村。
    随后,傅少平又找到族长傅老栓和狗娃等几个亲近的孩童,分别给予了嘱托和鼓励。他告诉狗娃,读书明理是根本,将来若能走出山村,需记得回报乡里。
    一切安排妥当,在一个晨曦微露、朝霞满天的清晨,傅少平告别了泪眼婆娑却强忍不舍的父母,没有惊动任何村民,只背着一个简单的行囊,悄然离开了望山村。
    他沿着村后的小路向深山走去,步伐从容,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挺拔。他没有回头,但神识却能清晰地“看到”父母站在院门口久久凝望的身影,听到村子里逐渐响起的鸡鸣犬吠,感受到那片他倾注了三年心血的土地散发出的安宁与生机。
    行至无人之处,傅少平停下脚步。他闭上双眼,心神沉入识海,沟通那卷《百世书》。
    “第二世,体验生之苦,践行创造道,守护一方土,功德圆满,当归。”
    随着他的意念,《百世书》第二页光芒大放,上面的文字与图案仿佛活了过来,散发出温暖的辉光,将他这一世的经历、感悟、情感尽数吸纳、沉淀。他感觉到自己的意识正在从这具生活了九年的躯壳中抽离,那种与父母、与村庄、与这片山水的血脉联系和深刻羁绊,如同潮水般缓缓退去,化作最精纯的精神资粮,融入他的不朽道心。
    没有惊天动地的异象,只有山风轻轻拂过林梢,带来草木的清新气息。
    当傅少平再次“睁开”眼时,他已身处一片混沌朦胧的空间,眼前是缓缓翻开的、散发着更加古老深邃气息的《百世书》第三页。第二世望山村傅少平的一切,已成过往,化为他永恒道途中一颗璀璨而温暖的星辰。
    那个从一贫如洗、濒临绝境的六岁稚童,到名动乡里、泽被一方的“小先生”,他用三年的时光,以智慧和仁心,彻底改变了一个家庭、一个村落的命运,也将知识与希望的种子,深深埋在了那片土地之中。
    潜龙已腾渊,而他的百世轮回,才刚刚启程。新的世界,新的身份,新的挑战,正在书页的另一端,等待着他的降临。
    混沌意识如退潮般缓缓凝聚,剥离了山野的清风与泥土的气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清雅而独特的墨香与宣纸味道。
    傅少平“睁开”了眼。
    映入眼帘的,不再是望山村那低矮的茅草屋顶,而是一间宽敞雅致的书房。四壁皆是顶天立地的书架,整齐地码放着线装古籍与卷轴。一张宽大的紫檀木书案置于窗前,上面摆放着精致的笔架、砚台、笔洗、镇纸,还有几卷摊开的、墨迹未干的画卷。窗外,可见亭台楼阁一角,飞檐斗拱,显然是大户人家。
    他低头看向自身,穿着一件月白色的绸缎儒衫,身体约莫十二三岁年纪,手指纤细白皙,带着常年执笔留下的薄茧。
    属于这一世的记忆,如同涓涓细流,涌入他的脑海。
    此世,他名为沈墨,乃江南富庶之地、书香门第沈家的嫡系子弟。沈家虽非钟鸣鼎食的权贵之门,却是传承数代、颇负盛名的书画世家。祖父沈周更是当代丹青大家,名动江南。
    他这一世的父亲沈文渊,书画造诣虽不及祖父,却也是知名文人,母亲苏氏出身官宦,知书达理。沈墨自小便展现出惊人的书画天赋,被视为沈家艺术的继承人,备受家族期望。
    然而,与上一世的山野求生截然不同,这一世的他,面临的是一种无形的、来自“风雅”与“规矩”的束缚。家族期望他承袭家学,在既定的书画道路上登峰造极,光耀门楣。每日的生活,便是临摹古帖,研习画谱,学习经史子集,为将来的科举或艺术扬名做准备。
    这种被精心规划、缺乏“生气”的生活,让继承了傅少平那历经两世磨砺、追求超脱与自在道心的灵魂,感到一种深深的桎梏。
    他走到书案前,看着上面一幅刚刚完成的、临摹前朝花鸟大家的作品。笔法精到,设色典雅,形神兼备,几乎可以假乱真。在任何人看来,这都是一幅足以令同龄人惊叹的佳作。
    但傅少平(沈墨)却微微蹙起了眉头。
    这画,美则美矣,却缺少了一丝灵魂。它完美地复刻了前人的技法和意境,却唯独没有属于“沈墨”,更没有属于他傅少平的东西。它像一件精美的瓷器,却没有窑火淬炼后独有的生命气息。
    “墨儿,画得如何了?”一个温和的声音从身后响起。
    傅少平转身,看到父亲沈文渊不知何时已站在门口,正含笑看着他。沈文渊年近四十,面容清癯,气质儒雅,眼中带着对儿子的期许。
    “回父亲,已临摹完毕。”傅少平(沈墨)躬身行礼,姿态无可挑剔。
    沈文渊走上前,仔细端详那幅画,眼中露出满意之色:“不错,笔力又见精进,对古意的把握也愈发纯熟了。假以时日,必能超越为父,直追你祖父的境界。”他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切记,我沈家书画,首重传承,根基在于对古法的深刻理解与娴熟运用。万不可好高骛远,追求那些奇技淫巧,堕了家风。”
    “孩儿谨记父亲教诲。”傅少平垂首应道,心中却是一片清明。
    他理解家族的期望,也尊重这一世的身份与责任。但他更清楚,百世轮回,每一世皆是修心,皆是悟道。若只困于前人窠臼,重复既定的轨迹,又如何能锤炼他那颗追求超越、渴望触摸大道本源的道心?
    丹青之道,亦是大道之一。笔墨之间,可藏山河,可蕴乾坤,可抒胸臆,可叩问本心。
    他需要的,不是在既定道路上走到极致,而是要以这丹青为媒介,走出属于自己的“道”。
    沈文渊又勉励了几句,便离开了书房。(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