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发电小说

手机版

发电小说 > 武侠小说 > 神诡长生:从镇武卫开始加点修仙 > 第827章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827章

    傅铁山重重地“嗯”了一声,黝黑的脸上因为激动而泛着红光。他原本只指望能比往年多收一点,让家里冬天好过些,却没想到,这收成足足是往年的两倍还多!那豆子的产量更是惊人,颗粒圆润饱满。
    一家三口忙碌了整整三天,才将地里的庄稼全部收完。院子里,金黄的玉米棒子堆成了小山,豆荚也晒了满满好几大席子。
    接下来是脱粒和晾晒。村里其他人家还在为不多的收成忙碌时,傅家已经开始了这项繁琐却充满喜悦的工作。
    看着这实实在在、远超预期的收获,傅铁山和杨氏连日来的疲惫一扫而空,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灿烂笑容。这意味着,他们今年不仅能轻松交够租子(按田地产量比例缴纳),还能留下足够吃到明年夏天的口粮,甚至还能有些富余!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全村。人们终于不再只是远远看着,而是忍不住上门来“参观”。看着傅家院子里那金灿灿的玉米山,听着傅铁山和杨氏虽然谦虚却掩不住自豪的介绍,村民们的心情五味杂陈。
    “铁山,你家这……真是神了!”
    “平娃儿,跟叔说说,山神爷爷到底还教了啥法子呗?”
    “杨嫂子,你家这豆子真好,匀我点当种子成不?我拿东西换!”
    面对络绎不绝的村民,傅铁山按照傅少平事先的叮嘱,没有透露具体的“铺草肥田”等方法,只是反复强调是“山神庇佑”和“娃儿运气好”,并婉拒了交换种子的请求,只说种子是借的,要还回去。他深知怀璧其罪的道理。
    傅少平则依旧安静地待在角落里,看着父母游刃有余地应对着乡邻,看着他们脸上那发自内心的、被尊重和被羡慕的光芒,他心中一片安然。这就是他想要看到的,让这个家,让父母,重新找回尊严和希望。
    收获的喜悦之后,便是现实的考量。粮食多了,储存就成了问题。往年粮食少,随便找个缸瓮就装了,今年这么多,容易受潮发霉或被老鼠偷吃。
    傅少平再次提出了建议。他让父亲用木头和泥土,在屋里搭了一个简易的、离地半尺高的“粮囤”,底部铺上干石灰和艾草防潮驱虫,周围用泥巴抹缝。又建议母亲将豆子充分晒干后,装入用草木灰处理过的麻袋中密封储存。
    这些方法同样来自他上一世的见闻和这一世的思考,简单却有效。
    妥善储存好粮食后,傅家面临一个“幸福”的抉择——如何处置富余的粮食?全部留下?还是拿出一部分换取更需要的东西?
    傅铁山和杨氏商量了半宿,最终决定,留下足够吃到明年新粮上市的口粮和种子,将剩下的大约三成玉米和豆子,拿去镇上换钱或者急需的物资。
    去镇上赶集的前一晚,杨氏将傅少平叫到身边,摩挲着他的头,眼圈微红:“平娃儿,多亏了你,今年咱家才能有这光景。娘和你爹商量了,明天去镇上,给你扯块新布,做身衣裳。”傅少平身上那件破棉袄,已经补钉摞补丁,短了一大截。
    傅少平心中温暖,却摇了摇头:“娘,我不急。先给爹买双结实的鞋吧,他的鞋都磨透了。再买点盐巴、灯油,要是还有余钱……买把小锄头给我就成。”他想要一件属于自己的农具,可以更方便地进行一些小规模的“实验”。
    杨氏听着儿子懂事的话,眼泪终于落了下来,一把将他搂在怀里:“好孩子,好孩子……”
    第二天,傅铁山借了村里的牛车,带着部分粮食,在天蒙蒙亮时出发去了几十里外的镇上。直到傍晚,他才赶着牛车回来,脸上带着风尘,却掩不住兴奋。
    他不仅换回了足够的盐巴、灯油,还给杨氏买了一根廉价的木簪子,给傅少平买了一把小巧却锋利的锄头,甚至……还咬牙买回了两只半大的猪崽!
    “我看镇上猪肉价不低,咱家今年粮食有富余,糠麸也能接上,就想着抓两只猪崽回来养着,到年底杀了,自家留点肉,剩下的卖了,也能换些钱。”傅铁山搓着手,有些忐忑地解释,眼神却亮晶晶的,充满了对未来的规划。
    杨氏看着那两只哼哼唧唧的猪崽,先是吓了一跳,随即也笑了起来:“好!养!咱家现在有底气了!”
    傅少平看着父母兴奋地规划着未来,看着那两只象征着更大希望的小猪,嘴角微微上扬。
    秋收,不仅收获了粮食,更收获了这个家庭破土而出的信心和迈向更好生活的勇气。
    他的百世修行,在这最朴素的丰收喜悦中,仿佛也汲取到了独特的力量。那并非灵力的增长,而是对“创造”、“希望”与“守护”这些概念,有了更深层次、更接地气的领悟。
    寒冬尚未到来,但傅家的这个秋天,已然温暖如春。
    春风再度吹绿望山村的山野,傅家的日子已步入一种忙碌而充满希望的轨道。傅铁山按照去年的经验,早早便开始割取青草、收集腐殖土,为田地施加绿肥。这一次,不再有人嘲笑,反而有几个与傅家交好、或者去年亲眼见证奇迹的村民,如狗娃爹等人,也开始学着傅家的样子,往自家地里铺草。
    傅少平乐于见到这种变化。他并未藏私,当有人来询问时,他会让父母转达一些基本的要点,比如哪些草更容易腐烂,铺多厚合适,提醒他们这法子费工夫,见效慢,需有耐心。他依旧将一切归功于“山神指引”,保持着一份孩童应有的“懵懂”与“好运”。
    他的“实验田”规模扩大了些。去年移栽的野姜成功越冬,发出了嫩芽。他精心照料,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堆肥、培土,观察其长势。他还从山里引种了一种叶片肥厚、口感滑嫩的“马齿苋”,这种野菜生命力极强,掐了嫩叶还能再长,可以作为夏季重要的补充蔬菜。
    家里的两只猪崽在精心喂养下长得飞快,膘肥体壮。杨氏按照傅少平“听来的”方法,定期清理猪圈,保持干燥,还用一些艾草、菖蒲等草药熏蒸,预防疫病。两只猪几乎没生过病,这让村里其他养猪的人家羡慕不已,纷纷前来取经。杨氏也憨厚地分享经验,傅家在村里的口碑越来越好。
    傅少平意识到,仅仅依靠种植和养殖,抗风险能力依然有限。他开始思考如何增加家庭的“现金流”。望山村闭塞,唯一能换取现钱的,就是山里的产出。
    他将目标锁定在了山里那些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上。除了持续采集木耳、蕨菜等,他开始留意一些具有特殊用途的植物。比如,他发现了一种韧性极好的“葛藤”,将其表皮剥下,浸泡捶打后,可以得到坚韧的纤维,可以用来搓绳、编草鞋,甚至尝试编织粗糙的麻布。他还发现了几种带有天然色素或香气的植物,尝试用来染色或制作简单的驱虫香囊。
    这些探索大多是小打小闹,成品粗糙,但他乐此不疲。他将这些想法和发现,通过“疑问”或“偶然发现”的方式透露给父母。傅铁山手巧,对编织很感兴趣,便开始研究如何用葛藤编出更结实耐用的筐篓和草鞋。杨氏则对染色和香囊上了心,虽然做出来的东西卖相一般,但在村里和附近集市,也能换几个零钱。
    最让傅少平上心的,还是他的“草药”知识。他依旧假借“山神梦授”之名,但开始更系统地引导父母识别和利用几种常见且安全的草药。他教杨氏辨认能止血的“小蓟”、能清热解毒的“蒲公英”、能安神助眠的“酸枣仁”(来自他晒干的酸枣)。他甚至带着父亲,在山里找到了一小片野生的、可以用来治疗普通风寒的“紫苏”。
    这些草药知识,在缺医少药的山村,显得尤为珍贵。起初,只是邻居狗娃家崴了脚,用了傅家给的捣烂的“接骨木”叶子外敷,肿痛消得很快。后来,村里有孩子夜里哭闹不止,杨氏送了点酸枣仁汤过去,孩子当晚就睡得安稳了。一传十,十传百,傅家,尤其是傅少平“懂得草药”的名声渐渐传开。
    开始有村民带着一些小病小痛来傅家求助。傅铁山和杨氏牢记儿子的叮嘱,只提供那些他们确认安全、简单的草药方子,并且反复强调“山神教的法子不一定对所有人都管用,严重了还得找郎中”。他们从不主动索取报酬,但淳朴的村民总会送上几个鸡蛋、一把青菜或是一小袋粮食作为感谢。
    这种无声的积累,让傅家在村里的地位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仅仅是那个走了运的贫困户,而是成了有一定威望、受人尊敬的家庭。连族长傅老栓家里有人不舒服,也会放下身段,来问问傅家有没有什么土法子。
    傅少平静静地看着这一切。他引导家庭改善生活,并非为了名利,而是修行的一部分。看着父母因为能帮助他人而脸上洋溢的光彩,看着这个小小的山村因为一些微小的改变而悄然提升的生存质量,他感受到一种不同于力量增长的满足感。
    夏末的一天,傅铁山从镇上回来,带回来了一个消息。镇上的粮店掌柜,听说了望山村傅家种出的粮食特别好,特意托人打听,表示愿意以高出市价一成的价格,收购傅家今年的新粮。
    这个消息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意味着,傅家的种地技术,得到了外界的认可!
    傅铁山和杨氏激动之余,也有些忐忑,来找儿子商量。
    傅少平沉思片刻,说道:“爹,娘,这是好事。说明咱家的法子确实好。不过,粮食不能都卖了,咱自家要留够。至于种地的法子……”他顿了顿,“可以告诉族长,让族长决定要不要在村里试着推广。但是要说明白,这法子费工费力,还要看地合适不合适。”
    他深知技术扩散需要循序渐进,也需要有威望的人来主导,自家不宜出这个风头。
    傅铁山深以为然,第二天便去找了族长傅老栓。
    不久后,在族长的召集下,村里开了一次大会,决定由傅铁山牵头,在村里挑选几块不同类型的田地,进行小范围的“绿肥种植法”示范。傅铁山有些紧张,但在儿子的鼓励下,还是将铺草、腐熟、套种等要点仔细讲解了一遍。
    望山村的农业生产,因为傅少平这个变数的存在,开始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
    傅少平站在自家院中,看着远处村民们围着父亲热烈讨论的场景,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润物细无声,他的第二世,正以这种方式,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越来越深的印记。他的道,在守护与创造中,愈发厚重坚实。
    时光荏苒,傅少平在望山村迎来了第三个年头。如今的傅家,已是村中殷实人家。粮仓充实,圈里有猪,院中有鸡,傅铁山成了村里公认的“种田好手”和“半个猎人”,杨氏操持家务、饲养家畜也是一把好手,偶尔用草药帮助乡邻,备受尊敬。
    而傅少平,这个年仅八岁的孩童,在村民眼中愈发神秘。他依旧沉默寡言,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屋后的“实验田”里侍弄那些稀奇古怪的植物,就是跟着父亲上山,或是独自在河边、林间静静行走。村里人早已习惯了他的与众不同,私下里都称他为“小先生”或“山神童子”。
    这一年,望山村的耕种因为部分采用了傅家传出的“绿肥法”,整体收成比往年好了不少,虽然远不及傅家那般惊人,但也让不少人家看到了希望。傅铁山在族中的话语权也重了许多。
    然而,傅少平并未满足于此。他深知,知识的匮乏是山村贫困的根源之一。村民大多目不识丁,算个简单的账目都要求人,更别提阅读农书、医书,接受更先进的知识了。他这一世虽无法直接传授高深学问,但或许可以埋下一颗种子。(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