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沪海的前辈们 !!!
第676章 沪海的前辈们 !!!古申见徐杰的心里防线开始动摇,便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你好好交代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你的要求。”
让他没想到的是,等徐杰回到看守所后,情绪波动,竟然想自残,幸好被看守人员及时发现制止了。
第三天晚上7点,古申又早早地来到审讯室。
古申捏着徐杰受伤的手,同情地说道:“咱们昨天不是讲好的吗?你为啥还想不通?”
可能是被古申的真城态度感动了。
突然,徐杰抓着他的手,急切地说:“快!快!钻石,要快,否则,追不回来了!”
“别急,先慢慢把话说清楚。”古申神情瞬间严肃起来,一边安抚徐杰一边让他说明具体情况。
徐杰首先承认钻石确实是他拿走的,“那天我接过货物时,听说是贵重物品,就想到不久要去英格兰,何不临走前捞一票。
所以我故意交货时没告知小姚这是贵重物品,趁接货员放到一号位上不注意时,随手扔进我的车里。
当晚,我把这包东西带出单位,开始以为是金银首饰,
可骑车到东安路中山南二路口时,撕开一看,全是玻璃珠样的东西,
心想这些东西没有什么用,如果送回去一定会被查出来‘炒鱿鱼’,还不如扔掉。
于是我将13包东西一路上都胡乱撒掉了。”
古申闻言大惊,嘲讽了徐杰一句:“你可真够慷慨的,你知道吗?这一粒钻石就值100多元美刀!”
“啊?”徐杰闻言,彻底愣住了。
后来,警方组织了100多名民警经过五个昼夜的寻觅,共捡回1.785克拉钻石,价值20多万美刀,其余的钻石也许就像秋叶一般被埋入泥土了……
刘勇跟古老师学习的时候,得到这位恩师传授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经验,让他在刑侦这条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
古老师没在公安大学当教授之前,就承办了许多重特大案件。
他不仅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的审讯专家,对那些嫌疑人,他也感到惋惜,尤其是年轻人,尽管他们犯了死罪,他也会给他们留下应有的尊严。
十几年前初冬的一天,沪海金山地区一所大学厕所,发现一名女大学生被害。
从现场判断,女大学生可能是生前极力反抗,惨遭被人掐脖子致死。
此时,古申已办了去大学教授的手续,“三剑客”之一的章盛华升任总队长还是邀请他回来帮忙。
这是古申当大学教授之前,在沪海市局办过的最后一件案子。
古老师毫不犹豫地来到金山分局,听了案情介绍。
这名遇害的大三女生是个好学生、乖乖女、生前学习很用功。
案发当晚9点30分左右,寝室熄灯后,熄灯后,她拿着书本跟往常一样去女厕所去看书。
负责此案的分局刑警们分析是有人尾随其进入厕所后,想对其进行侵犯,女生拼命反抗后被人掐死。
当时案发现场的厕所里,还有两双女鞋,一双是白色的,另一双是红色的。
就是这两双女式皮鞋引起了古申的注意。
他提出从这两双鞋入手,查一下到底是谁的?
基层民警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有个叫李莫得有重大嫌疑。
这个李莫有‘恋物癖’,因为多次盗窃女性皮鞋而被派出所处理过。
侦查员立即将李莫找来审讯,这一审不要紧,李莫在古申强大的心理攻势下,承认了就是他干的。
那天李莫尾随这名女大学生
这一查不要紧,还真找到了一条重要线索。古申又拿出一本《刑法》,
见李莫在认真看着,古申乘势说:“这是《刑法》,白纸黑字,你相信吗?”
李莫垂头丧气地点点头。
古申再次强调:“你的脑袋只有自己来争取保住,别人是没有办法的。”
李莫胆怯地问:“我……我怎么才能保住命?”
古申继续劝说:“你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主动交代,争取宽大处理。”
见李莫犹豫着,古申轻声问:“你还有什么难言之隐吗?”
李莫愤愤地说了自己的遭遇,原来他有几次偷了皮鞋被抓了,被拉到大街上,还到他妈妈菜场摊位上,这让妈妈无脸见人了。
谷在坤一听明白了。又问:“你看过沪海南京路和外滩的夜景吗?”
“没有”,李莫摇摇头。
“那我今天就开车让你看看南京路和外滩的灯火,想去看吗?”古申说道。
李莫闻言瞪大了眼睛,感动地频频点头。
接着,李莫就全部交代了作案经过。
听完李莫的交代,古申明白这个男孩是因为看了几本“颜色书籍”受到了不良影响,从而心理也开始扭曲了。
古申说到做到,在送李莫去市看守所的路上,特意到南京路和外滩去转了一圈。
警车缓缓地驶进南京路,李莫脑袋贴着车窗,愣怔地瞪着双眸,好奇地望着窗外神奇的世界。
南京路色彩斑斓,霓虹灯闪烁辉映,鳞次栉比的橱窗富丽堂皇:“太漂亮了,我出来后再也不干坏事了!”李莫喃喃自语地说道。
…………
古老师不愧是有“三剑客”、“神探”、“审讯专家”之称,一生破获无数的大案要案。
他丰富的刑侦、审讯经验,让刘勇这些学生们受益匪浅。
其实,刘勇跟老师别的学生们不同,由于父辈的关系,他打小就跟古老师见过几面。
刘勇记得古申老师年轻那会儿相貌堂堂,一表人材,打扮时尚。
刘勇前来沪海探望古老师这天,古老穿着件格子衣服,时而用格子手帕擦擦鼻子,头发白,但依然梳理齐整,他还是那么儒雅,那么潇洒。
古老师从纸箱里翻出十多年前刘勇写给他的信,让人感叹岁月如梭,也让刘勇感佩老师的重情义。
当年在公安大学读研究时,刘勇再见他到古老师,他已经50多岁了。
那会儿古老师穿着件格子西装,系着领带,皮鞋锃亮,一头黑发梳理得整整齐齐,可谓是标准的“老克勒”。
“老克勒”是沪海当地的俚语,专门用来比喻那些从外国归来、见过世面、兼有现代意识和绅士风范的老白领,是代表海派文化的元素。
刘勇在古老师家里见过他年轻时候的照片,年轻的古申确实相貌堂堂。
难怪当年英气逼人的古申,往审讯台上这么一坐,人未语,从气势上就能压住了对手。
随着岁月的磨砺,进入知天命年纪后,他的审讯技巧更加娴熟老到,似有神助。
这师徒俩坐在一起,交流最多的往往还是业务上的事。
古老师跟刘勇讲,他把“拿下对手”比作足球赛场中关键的“临门一脚”,要靠团队打好配合。
“和作者写小说文章一样,什么角度切入很讲究,如果不对路就会陷入死胡同。
所以要在虚虚实实中敏锐地抓住要害,点击穴位,将对象逼到绝路,
然后抓住对手最关心和在乎的东西,采取以情动人的手法,
注意火候引爆其感情,使其情绪失控,心理崩溃,
关键时刻抓住火候让他开条件,尽量满足他,
这一招犹如临门一脚,最易进球。”他这样对刘勇传授道。
“一是努力,二是能力,三是运道”。
回顾几十年破案经历,如今已是好甲之年的古老总结经验,谈到破案需要三个条件。
在古申老师的几十年破案生涯中,每逢大案来临,他喜欢泡一杯浓茶熬夜办案。
第二天继续,努力从没停止过。
也是在古申高超神奇的审讯艺术下,那些死顶硬扛的嫌疑人纷纷败下阵来缴械投降。
那些难以突破的重大案件终于起死回生顺利告破,被沪海警界誉为“审讯奇才”,是对他能力的肯定。
而“运道”,的确,有时候,所有工作都做了,但最后也有可能没抓到凶手或缺失某一个证据,让侦破停滞不前。
但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古老师认为,努力总会有结果,离真相更近一步。
刘勇遇事最喜欢去跟古老师请教:“老师,如今这刑事侦查技术已经突飞猛进,
有人觉得技术已经可以替代审讯在案件侦破中的作用了。
您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古老师笑了笑道:“你这个问题问的好。
虽然侦查技术水平在持续进步,但只通过前期外围侦查就足以查明全部案情的情况在现实中依然可遇不可求,
任何一起案件的成功侦破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审讯手段的参与。
同时,审讯手段又具备其他任何侦查技术都不可比拟的时效性、准确性、经济性、便捷性,从多个维度讲。
所以啊,咱们今后的审讯工作只能强化,不能削弱……”
刘勇又问:“那老师以您的经验来说,对咱们审讯工作的看法是怎样的?”
古申摇摇头道:“每个人对审讯的理解和把握都不尽相同,就如同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在侦破每一起案件时,审讯前注意细看现场和卷宗。
或从外围了解对手的情况和性格特征,尽可能多地掌握对手的材料。
所谓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刘勇曾经总结过古申老师的审讯经验。
古老师时从破绽中及时抓住要害,点击穴位,一剑封喉,将对手逼到绝路;
最后,晓以利害,动之以情。
在对手动摇之际,让其“九死一生”——这几招“杀手锏”招招厉害,令顽抗死顶的对手难以招架,最后乖乖地如实招来。
如此几个秘招在实践中也可能突出运用其中一点,也可能交叉使用,具体案件具体发挥,根据对手的特点和火候灵活运用,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刘勇在沪海陪伴老师跟他交流学习期间,老师还特意带他去拜访了“803”神探三剑客的另一位名警界传奇章盛华。
“身穿皮外套,慎言话不多。”刘勇对章盛华的第一印象深刻。
据古老师讲,这章盛华平日里沉默寡言,但一旦发言,必定是有了明确主张和想法。
“再棘手、毫无头绪的现场,只要章盛华到场,大家就感觉破案有了主心骨,心里踏实了。”
那章盛华为何能让人心里有底?
这源于章盛华极其细致的工作作风。
章盛华跟别人不一样,他破案的关键在于从现场出发,从毫不起眼的茶水杯、半个烟蒂、一滴血迹等细微之处入手,深入剖析现场,让事实开口说话,挖掘大案背后的逻辑,从而形成精准有效的判断,这正是神探核心能力的体现。
章盛华总队长对刘勇这个燕京来的同行跟后辈也特别重视,特意请师徒俩留在他的家里吃了顿便饭。
几人边吃边聊。
面对刘勇的真诚请教,章盛华盛情难却之下就跟他讲起了自己的一些破案手段加经验,希望能对刘勇今后有些许帮助。
五年前,沪海市闵区发生一起特大凶杀案,3名女性不幸遇害。
根据现场遗留物及各种迹象,刑侦总队总队长的章盛华迅速勾勒出嫌疑人画像:
犯罪嫌疑人作案痕迹显示其经验并不丰富;
作案地点随机,大概率是外来流窜人员且有劣迹前科;
鉴于案发时间在凌晨2点左右,嫌疑人很可能就居住在附近,作案工具为就地取材。
古老师也在一旁对刘勇讲,章总队长负责的这起案件堪称现场勘查的教科书式案例。
后来每一位初到“803”的青年刑警都会学习。
其中,有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章盛华根据一名受害人内衣内壁有溅血的细节,精准还原出受害人是被嫌疑人施暴后才加害的作案过程。
刘勇记得同样对细节执着的还有他的老师古申。
老师在破获沪海松河地区那起流窜杀人抢劫大案时,他在火车站值班室的废纸篓里,发现一张写有姓名与地址的废纸条,正是这个不起眼的细节成为破案突破口,使得后续侦破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这么多年的刑侦经验,也让刘勇有了自己的认知。
他觉得这细节的发现看似是偶然的运气,实则是背后无数“极其枯燥、无味,甚至痛苦”的细致工作积累。
八十年代初,农业银行沪海市松河县支行泗泾营业所发生一起特大盗窃案。
现场勘查中,唯一留下的痕迹是带有水迹的残缺皮鞋鞋印。
当时担任刑侦处刑一队副队长的章盛华根据现场勘查情况,判断此案为“外盗”,嫌疑人是本地人且为惯犯。
历经8个月,章盛华带队依据皮鞋鞋印这一关键线索,走街串巷、明察暗访。
他们先后排查了两百多名本地嫌疑对象,又一一否定,案件侦破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专案组没有气馁,及时调整思路,尝试将泗泾镇往年具有相同特征的夜盗案串并起来,最终通过对数千份痕迹物证的排查比对,成功找到突破口,锁定犯罪嫌疑人。
刘勇就是刑警他对这种“极其枯燥、无味,甚至痛苦”的过程都深有体会。
在海量、碎片化的线索中提取一点点相关的可能性,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细致努力。
在侦破积案时,侦查员要深入当地,与老乡打成一片。
通过细致走访进行有效沟通,将听到的传闻转化为实际线索,推动案件侦破。
这个过程可能持续一两个月,也可能长达一年。
侦查员可能今天在乡下与村民交流,明天就在档案馆查阅民果时期的县志。
在密密麻麻的繁体字中,寻找与案件有关联的证据。
章盛华接着说这件案子,他们在侦办一起看似线索清晰的案件时,已经锁定到某地某姓家系,却在此处久攻不下。
在村里已逗留许久的章盛华一筹莫展。
这时,对面走来一位白发老人,章盛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问出了几个月来似乎已经重复了几万次的问题,“您认识某某不?”
没想到老人回答:“认识啊!”就这一瞬间,案件迎来转机。
那些看似传奇的破案高光时刻,那些看似平常的细节碎片,那些看似天赋异禀的刑侦慧眼,实际上都蕴含着数万次细致经验的积累、提炼,最终成为可供后人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古老师跟刘勇说过他们端木总队长说过的一句话:“做一件艰难的事,办一个棘手的案子,用八分力气,可能无功而返;
用十二分力气,或许就能创造奇迹。
为了一丝丝可能性,做一万分努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