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朱兹詹和约》
第171章 《朱兹詹和约》向东非派官员治理?对东非的皇商殖民者徵税?
这事情在皇帝这里,一直是没太放在心上的。
现在內阁却是把事儿搅和到了皇帝御案这里,只不过仅仅扫视了一遍,皇帝就直接留中了。
明朝將来是肯定会收纳东非的,这当然毋庸置疑,但可不是现在。
皇商们能替朝廷在非洲和其他殖民者们周旋,並且驱逐当地土著,这一切本身就是皇帝算计好的。
他的目的就是恢復大明自身。
无论是在京官中拔除贪官污吏,还是这么久的北上灭掉女真,大明朝的疲累在朱由检南下的时候,也是能看在眼里。
明朝打了太久的仗,可以说北方的百姓生存条件的的確確是要变得恶劣许多。
比方说耕牛的数量上,这些年很多牛都被用为存栏的肉牛,给作战的军队拿来吃掉了。
並且徵发役兵,也让这两年连著出生率趋於稳定,也就是没有了前面的大规模增长,
明朝新生儿的减少,对於朱由检来说完全不能接受,这也是朱由检最在乎的一方面。
另外还有漕运,现在的民间漕运已经到了要崩溃的边缘,几十万漕工都需要生计吃饭,养家餬口,压力沉重。
很多女人的丈夫战死在了北方,数十万妇孺在民间守寡和无人照料。在这样的情况下,朱由检自然是要压下这份极有可能让明朝捲入新战爭的阁议奏疏。
皇商打仗,规模也就是几万人,並且他们僱佣民间壮士当僱佣兵,也是直接提供了就业,死伤乃至抚恤,同样不必朝廷国库承担。
何况这只是商人们的行为,与明廷无关,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
只要结束西域和固始汗,大明就算是结束战爭了,至於说沙俄,明朝完全可以再等等,北方已经摸到了沙俄边睡,不需要那么急著进入欧洲。
再拖三五年最好,比三五年还慢一点都无所谓,別让欧洲同仇敌气就行,
皇帝坐在御前批阅奏疏,一份份奏疏递来容他细细看过,留中了几份,批阅了十来份,驳回又十几份。
比方说户部要求的对京营裁撤老弱,朱由检是直接驳回了,不仅仅驳回,还问户部有没有和兵部核实过,兵部到底有没有老弱。
毕竟大明的兵员按照现在的新军制,是有年龄限制的,从十八到五十岁,兵士是可以在军中吃粮吃的。
尤其是京营,皇帝自已过去天天待在京营里头,对於京营官兵的现状,皇帝有一定的了解,切身体会並未觉得说真的有京营老弱在吃空。
这些被驳回的奏疏,则是一些大而泛的钱项目,比方说是兵部想要在甘肃镇修一条铁路到西域的铁门关,这简直是想太多了。
不仅仅说一两年內不可能批,二三十年內这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朝廷哪有那么多钱给你们修铁路,別说铁路了,修那么长一条普通官道都是不可能的这得多少银子?
朝廷还得养兵呢!
连南方经济发达的区域朕都没钱修铁路,你怎么好意思和朕提要跑西域修路的?
还有一份呈奏也是户部的,说是要恢復屯田制,给国库减负,想法很好,但下次別想了。
时代变了,这不是洪武年间,多想想开源官老爷们!
朕就没见过哪朝哪代,真的靠节流省下来银子的,那纯粹是文官集团的忽悠口號罢了。
屯田制的兵好像是有田地的,但过个三十年再看看呢?
兵都变成佃户了,这还能打仗吗?
而且这种半职业化的官兵,战斗力和募兵制的官兵,打起仗来那完全是两种东西。
在未来,徵兵制势必会大行其道,但眼下的大明朝募兵、役兵双轨制可以一直玩到二战后的,虽然这个世界未来存不存在一战、二战,都已经不大好说了。
总之朱由检发现这些大明官员们,似乎这些年有些大手大脚习惯了,居然忘了自己的定额了。
大明的税收一年折算的银子七八千万两,朝廷自己用掉的销是六千多万两,还有一部分是地方上用的,黄金更加不用说,除非特许,否则只有宫中有一些用度。
朝廷明明是手头拮据的情况,空出来国库应急的银子也就每年三五百万两而已,这点银子连救个饥荒都不够,你居然成天到晚的—
皇帝坐在那里,眉头皱著,咬著牙感慨冷笑:“看来这些傢伙,是把主意打到朕的內帑头上了。”
皇帝的內帑,寻常时候当然是皇帝自己的私人钱財,但是必要时候,明朝皇帝还是会拿出自己的內帑金,用於打仗或者给官员们赏赐。
像治理灾荒的时候,要是国库空虚,那明朝皇帝也会使用內来拨钱救灾保民的,毕竟明朝一整个朝代,山陕地区都是灾荒不断,动不动需要几百万石粮食救灾,国库是时常因此告馨。
这些官员们眼下,就是希望皇帝能够出点钱来支持官员们的这些想法。
“想法很好,但是朕可不能答应,像天启一样给国库垫资,垫到朕的钱变成国库的钱,然后被你们贪?”
皇帝一边冷笑,嘲讽文官们敲得好算盘,一边揉自己的太阳穴,这才想起来教育太子的少詹事就曾向自己提到过,太子这些时间得到过一些皇后赏的私钱,被少詹事以为不妥,特地向皇帝奏请不可让太子对钱有太多的使用,否则会让太子早早学会行商,对儒文就不会那么热衷。
財帛动人心呢。
少詹事是拿著太子的事,指摘朱由检爱財,这都不加掩饰了。
大明的西进,在中亚地区的反响还是蛮大的,像能够有精力观察到西域变化的国家,
希瓦汗国和哈萨克汗国,对此是保持高度警惕的。
虽然希瓦本身这个时期极其的虚弱,哈萨克汗国也是正处於一个三玉兹逐渐形成的状態下,两国军事实力都被大大削弱了。
但哈萨克汗国的扬吉尔汗对此依然很担忧,他个人对於准噶尔的崛起很警惕,对明朝的西进也同样是抱有观望態度。
为了应对准噶尔人,扬吉尔汗是曾经想要和叶尔羌人以及布哈拉汗国结盟的,可是叶尔羌人在这一期间被明朝打败並且归附,而另一个同盟布哈拉汗国则也深陷於明朝的战爭中去了。
这一点令他对明朝態度並不好。
看起来的话,明朝这一路西进,骑兵力量还是蛮大的,能在西域保持三万铁骑,本身就不容易,何况还有一万多人的步军和枪炮。
对此,扬吉尔汗也是派出使者前往了布哈拉汗国的前线,主要目的就是向伊玛目库里汗询问战爭的近况。
一是谈支援,二是要谈和明朝的和议。
意思很清楚,打不过你就別撑著,要么让他扬吉尔汗带兵过来支援,要么就直接和明朝罢兵言和。
再就是把漠北、漠南的事情和伊玛目库里汗言明,叫他拿捏好分寸。
大白话来说,他们二人的目光应该放到崛起的准噶尔人身上,而不能再把兵马丟在朱兹詹和明朝作战了。
明朝家大业大的,你和他陷入长期消耗,艰难无比不说,还可能出现失误,被打的像叶尔羌人一样,被迫投降归附。
伊玛目库里汗是一代雄主他自光长远,也是能看得出自己目前透支的很厉害,的確是需要和明朝进行和谈的。
毕竟他需要考虑的东西很多,比方说和莫臥儿、萨法维王朝之间的实力天平,维持二者间自己的地位。
伊玛目库里汗也得保存下来大部分的军队实力才行,他从战事中冷静下来,明確的回覆了扬吉尔汗的使者关於与明朝和谈的意愿。
布哈拉汗国隨后在和明朝的战斗中保持了低烈度,一直拖到十月,伊玛目库里汗才终於是派遣使者前往叶尔羌城,与明朝总督洪承畴商议和谈。
双方交流了半个月,为了彼此的安全,伊玛目库里汗和明朝总督洪承畴二人在两军控制的战线上会面,阵前相商並谈成了和议结果。
明朝和布哈拉汗国二者,以现有控制的兵线划分疆界,布哈拉赔付明朝羊五千只,西域马两千匹,西域美女二百人,另赔付黄金十万两。
这些是洪承畴的要求,黄金和美人是皇帝喜欢的,西域马和羊都有一定价值。
而伊玛目库里汗也並没有犹豫,认可了这样的代价,並二者签订《朱兹詹和约》,对彼此已方都做出了限制保证。
洪承畴本身也有明朝这一边想要和谈的旨意,此番和谈交接的很痛快。
这场战事持续的时间,相对於明朝而言並不算太久,洪承畴只是看出了皇帝想要与民休息的想法,所以为了儘快和谈成功,给出的条件才那么宽容,並没有直接索要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