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发电小说

手机版

发电小说 > 玄幻小说 > 万历革新 > 第99章 局势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99章 局势

    第99章 局势
    组建包围网是朱翊钧穿越之初就诞生的想法,
    缅甸看著巨大无比,相当可怕,几乎一统中南半岛,但是人口就在那里放著。
    体量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不过缅甸地形並不利於大规模进军,但是好处也有,那就是缅甸很怕数面来攻。
    一旦大明南下,寮国西进,暹罗北上,朱翊钧还真不相信缅甸能撑得住。
    有这个本事还在西南待著干嘛,直接去江南不好吗?
    虽然歷史上单靠大明自己的实力也能吊打缅甸,但还是那句话,穿越者就是要用最小、最有性价比的办法解决纷爭,不然穿越就毫无意义。
    最重要的是大明现在要干的事情太多了,每一笔钱都是相当重要的。
    朱翊钧一丝一毫都不想浪费。
    而且合纵连横可以增强大明在西南地区的影响力。
    在朱翊钧看来,歷史上大明徵战缅甸可以说是亏爆了。
    明明可以以救世主的形象联合各国灭缅甸,但是最终还是一个人扛下了所有。
    当然,也不算是一个人,但终究没有获得什么感激。
    毕竟是寮国等国家先反抗,大明才来的。
    现在则不同,大明先联繫了这些国家,到时候再开战,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千万不要小看战爭盟主这个角色。
    大英就是靠著组建反法联军才有后来那么高的声望的,奥地利多次组建反法联军,但是就最后一次没有下定决心,结果也恰好是最后一次反法联军大获成功。
    只能说黑色幽默。
    这导致奥地利在瓜分法兰西帝国的战后会议中失去了大量的利益。
    现在的大明只要充当好战爭盟主的角色,那么战后就可以主持瓜分缅甸。
    朱翊钧的诉求仅仅只有缅甸地区,遇罗只要不贪图缅甸地区,那就无所谓。
    除此之外就是马六申地区。
    但是鑑於歷史上遥罗也没有扩张到马六甲,因此这些国家和朱翊钧的战略並没有太大的衝突。
    这便是能够放心的和这些国家合作的底层逻辑。
    至於为什么朱翊钧会在万历八年就急不可耐的和遥罗、寮国等国家联繫,自然是因为以防万一。
    比如蝴蝶效应什么的。
    而且莽应龙的时日是真的不多了,战爭准备,国与国之间的商议等等也需要时间。
    甚至大明的边境作战也需要准备。
    朱翊钧自然不能怠慢。
    转眼间,三个月便过去了。
    京师的朱翊钧收到了各方的消息。
    首先是山东威海卫。
    经过张诚多次组织船队远洋,他们终於摸清楚了水文、气候等情况。
    至少按照张诚的说法来看,威海卫舰队已经完全掌握了一条可以远洋的海路,確保每次航行不仅能远洋捕捞,还能保证一路上不会遭遇礁石。
    朱翊钧对此很满意。
    因为威海卫这三个月来,已经累计捕捞了数十头鯨鱼。
    威海卫甚至因此繁荣起来,出现了很多商人收购鯨鱼肉、以及龙诞香等东西毕竟鯨鱼浑身都是宝。
    可偏偏这片土地上没有捕鯨传统。
    至於日本,別看日本在后世捕鯨活动很猖,但是那是后世,战国时代的日本是纯纯的大陆国家。
    陆军为王。
    类似於没有大航海时代开启的时候的英国人。
    陆军都是很强的,反而海军没什么存在感。
    虽然日本倭寇很出名,但是饶是后世有很多日本倭寇的吹子,但是也没听说倭寇有什么海战战绩。
    大家都听过几十个倭寇追著数百、数千明君跑的段子,但是几条小船追著大明舰队跑的神话还是不存在的。
    日本水师的实力甚至连朝鲜都不如。
    就可见其多么烂了。
    因此,在东海这片海域,鯨鱼居然没有人类国家去大规模捕捞。
    所以產量是相当可观的。
    朱翊钧对此也顾不上什么生態环保之类的说辞了。
    没办法,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有些东西想要壮大,那么前提一定是得有利可图。
    朱翊钧想要扩充舰队,那么舰队自己就需要盈利。
    而对於远洋舰队而言,貌似也没有什么比捕鯨更加能盈利的方式了。
    这个过程,欧洲人也经歷过。
    或者说,欧洲人就在经歷。
    千万不要小瞧捕鯨,捕鯨这个行当的暴利且不说,只说这个行业的存在,就养活了多少水手、船员。
    拋开这些不谈,只说捕鯨这个行业导致一个国家可以保有多少远洋船只。
    虽说这些船只都是捕鯨船,但是一样是远洋船只,关键时刻完全可以徵调,
    当作军用。
    除了威海卫舰队带来的好消息之外,上海虽然没有短时间內聚集大规模的航队的,码头的建造速度相当快,很多商人开始聚集上海。
    没办法,上海水系发达,而且拥有天然优良港湾,不仅如此,还背靠很多发达城市,很多的商品都可运输过来。
    一旦开海就是天然的贸易港口。
    还有广州,广州对於香港也是非常的重视。
    歷史上,广州能频繁和欧洲人打交道,那不是没有原因的,除了因为广州在南边,距离更近之外,最重要的是广州地方比较穷。
    这个时代的广州也是有土司的,耕地面积一样不高,还不是后世那个广东省因此广州的地方官员想尽办法发展经济,想来想去,他们只能把主意打到洋人身上。
    因此葡萄牙人才能在当地官员的默许下租借澳门。
    这些广东官员还真就图葡萄牙人给的那点钱,也贪图葡萄牙人定居以后在大明的进口贸易份额。
    故而在大明,如果选一个地方最渴望开海,最渴望发展贸易的话,那么必然是广东,还有就是福建。
    福建也算是难兄难弟了,福建多山少地,说句穷山恶水也不为过,当地的人要么往上润浙江,要么向下润广东,或者朝著西边润江西,实在不行就只能看著一望无际的海洋润南洋了。
    总而言之,在福建,一定要学会润。
    能够润出去的福建人才是好的福建人。
    因此福建、广州对於朱翊钧的开海政策也不牴触,甚至执行的反而不错。
    大家都很珍惜开海的机会,想著好好发展经济,提升政绩,而不是给自己招灾。
    对此,朱翊钧很满意。
    除过开海的事情,朱翊钧最关注的就是辽东了。
    辽东地区经过大明军队三个月的围剿,戚继光已经开始遣返部队了,因为正面战场已经不需要那么多士兵了。
    遣返军队,减少粮损耗。
    不得不说,戚继光作为统帅,责任心还是很强的。
    知道给朝廷省钱,当然,也可能是张居正心疼国库了。
    但是无所谓,戚继光这些天的战绩就摆在那。
    甚至朱翊钧这三个月来也算是过了一把宪宗的癮。
    作为一个歷史学生,你要问他看过的大明实录中,谁的实录最可怕,那必然是宪宗。
    宪宗辽东犁庭扫穴、湖广改土归流,虽然是很大的功绩,但是如果真的在实录中看这些功绩,很多人或许就明白为什么歷史上的儒家总那么爱反对战爭,甚至关心蛮夷了。
    因为宪宗的实录实在是血腥,动輒某年某月某日斩首多少,攻破什么什么寨,杀多少人,斩首多少,俘虏多少。
    这和朱元璋、朱棣的实录还不太一样。
    他们在位期间的战爭虽然也频繁,但是都是大战,那实录读起来只觉得威风凛凛。
    但是宪宗不同,朱翊钧只能在宪宗的实录中看到几十斩首、十几斩首、甚至几个斩首。
    那些地名也很少有什么什么城,很多从名字看就知道是什么村落、什么寨子后世很多人喜欢拿印第安人什么的嘲讽美的,朱翊钧就从不干这事。
    因为经常乾的话,子弹迟早拐弯打在自己的脑袋上。
    而就在这三个月,朱翊钧就体验到了这样的待遇。
    每隔几日,明军就发来奏报,说自己攻破了什么寨,杀了多少人。
    这样的军报每天都有,甚至一天可能有好几份。
    一开始朱翊钧还会计算一下今天大明杀死了多少女真人,到了后来,朱翊钧就只关心这些战报中明军的损失。
    甚至到了最后一个月,朱翊钧连明军的损失都不关心了。
    “难怪身居高位者往往冷血无情,人不是天生冷血无情的,而是在这位置上坐久了,见得多了,麻木了吧。”
    朱翊钧感慨。
    朱翊钧的確没有想到战报居然也可以如此频繁。
    或者说,中央集权已经到达了一定的程度,像这样的低微衝突也需要经过皇帝的过目。
    也难怪后来的方歷皇帝开始怠政。
    怠政並不意味著不理朝政。
    但是方歷之所以敢怠政,其中未必没有鸡毛蒜皮的小事太多的缘故。
    除过这些事情,俺答汗和贵族们的勾心斗角也被朱翊钧看在眼中。
    “蒙古人要废掉了。”
    朱翊钧摇了摇头,蒙古人在这位大汗的带领下迎来了復兴,但同时也在这位大汗的带领下,迎来了衰败。
    游牧民族学习大明搞都城、耕地、这不是纯纯搞笑吗?
    这些措施的確可以让牧民的日子过得好点,但也仅此而已了。
    牧民却因此失去了最重要的机动性。
    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的征伐难度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俺答汗的这些措施的確有好处,蒙古人有了定居点,那么就可以进行稳定的贸易,那么蒙古人也將会市民化。
    迎来城市经济。
    出现市民阶层。
    只要蒙古人出现了市民阶层,那么蒙古精通骑射的牧民只会越来越少。
    愿意参战打仗的牧民也会越来越少。
    这是可以肯定的事情,后来的准格尔就是如此。
    准格尔汗国虽然还是一个蒙古人建立的国家,但是其早已经不是什么游牧民族了。
    那会儿的俄罗斯人都到外东北地区了。
    欧亚大市场已经建立,稳定的贸易路线也已经建立。
    因此准格尔汗国的蒙古人已经开始定居。
    这为准格尔的蒙古人接触火器提供了基础的条件。
    而现在蒙古人也有了稳定的商路,也有了给他们贩卖火器的国家,甚至他们內部也开始筑造城市。
    朱翊钧对此很满意,他不会想著对蒙古人做什么。
    歷史已经无数次的证明了,那就是打这些草原蛮子,永远都是亏本的。
    永远。
    在火车被发明出来以前,朱翊钧不会对蒙古以及西域地区用一次兵。
    反正这帮人今后也不会闹出什么乱子。
    朱翊钧可以慢慢等他们。
    最后最让朱翊钧满意的就是暹罗、寮国等国家的反应了。
    朱翊钧非常的满意。
    要知道朱翊钧去联繫的国家可不止这些,还有什么兰纳之类的小国家。
    这些国家朱翊钧也没有忘记,他找人联繫了很多土司以及掌权者,商量反抗缅甸统治。
    朱翊钧对於中南半岛的態度一直都是很明確的。
    那就是统治缅甸,利益均分。
    简而言之,就是说,大明对於缅甸地区志在必得,要纳入直接统治,至於中南半岛本身,大明则更倾向於均衡统治。
    不追求所谓的统一,但是追求不威胁大明的地位。
    对此朱翊钧还是有信心的,因为剩下的国家如遇罗之类的,他们都是有弱点的。
    其中最大的一个弱点就是海岸线。
    这些国家看著小,但是海岸线却不短。
    日本的距离大明是真的远,但是像远罗这样的国家距离大明还是不算太远的,至少对於这些国家出动大明的航队算不上冒险。
    所以朱翊钧对这些国家算不上忌禪,就算也由內陆国家,但是这样的国家体量太小,实在不值得朱翊钧去忌惮。
    “莽应龙啊,莽应龙,你最好死的早点,不然我怕你亲眼见到自己一手打造的国家崩塌。”
    朱翊钧优哉游哉的喝了一口茶,暗自想到,如果说一开始他的想法是坐等莽应龙死了再打缅甸的话,经过这一番主动的联繫,朱翊钧对於莽应龙死不死以及无所谓了。
    没办法,不知道是因为使臣太给力,还是说这些国家苦缅甸久矣,总之这些国家见到大明的使臣就投怀送抱,一个个赌咒发誓,只要天兵將至,他们必然起兵响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