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人才
第93章 人才威海卫。
虽然山东地处北方,不如浙江繁华,但是因为山东是南北漕运的关键节点,
並且是京师的屏障,故而有明一代,山东的政治地位是极为重要的。
山东不仅生產大量的粮食,还是漕运的关键,还有眾多的人口。
对於大明的边防也有重要的影响,如辽东地区,山东巡抚一般都兼著辽东。
就如广东一般都兼著广西。
换而言之,辽东军镇非常依赖山东的援助。
因此很多辽东人都是山东人。
后世辽东地区的方言和山东的口音也是比较相近的。
说话都带了一点碴子味道。
这並不是什么巧合,而是文化影响。
此外,山东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尤其是在明朝因为明朝的河北已经废了,
因为土地盐渍化以及荒漠化导致河北自持力严重不足。
因此不管是在粮食生產方面,还是政治,军事方面,京师对於山东地区都是格外重视的。
明末有个非常严重但是却被人忽视的一件事情。
那就是山东的登莱兵变,这次兵变也可以说是间接导致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原因不是因为什么孔有德给满清提供了火炮,导致满清的攻城能力大大加强,这是纯纯的胡扯。
满清几次入关什么时候带著大量的火器部队行动过?
孔有德等汉八旗军队在满清的地位就是炮灰部队,別扯什么火炮,火器之类的。
满清內部对此非常的有共识,那就是火器是下等兵器,他们是不允许汉人持有弓箭的。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101??????.?????】
让这些人装备火器並不是满清重视,恰恰是轻视的表现。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满清,还发生在很多汗国。
如西瓦汗国、诺盖汗国、甚至准格尔汗国。
火器部队的战斗序列在其汗国內部排名是非常低等的。
因为对於游牧而言,机动性才是最强的优势。
至於火炮之类的武器,的確能给满清提供很大的帮助,但是想要给满清提供很大的帮助却有些不可能。
原因也很简单,机动性太弱了。
这些军队根本跟不上满清的速度,满清的骑兵部队如果硬要等这些人拖拉火炮,那么战机不知道失去了多少次。
因此满清歼灭大明军队的很多次战役都没有怎么动用过火炮。
尤其是几次入关作战,所以满清在大明內部並不是像很多想像的那样肆意横行,毫无顾忌。
至少对於大明的城墙满清也没什么好办法。
满清入关杀得最多的是大明的农村地区,对於县城,满清则是驱赶农村地区的百姓消耗县城的士兵的火力。
同时利用机动性,对县城进行定点突破。
说直白点就是,县城再小,城墙的周长还是很大的,真正能作战的士兵並没有多少。
满清只需要伴攻,摸清楚县城哪个方向是主力,哪个方向最虚弱,那么接下来集结兵力快速赶往虚弱的方向集中兵力进攻就行。
反正土兵靠的是腿,他们用的是马,集结速度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打法只能虐菜,因此大满清的攻城战非常有特点,要么短时间內被攻破,要么一直攻破不了。
至於孔有德等人的火器部队,只能说一些人在尬吹了。
一些被大明官军打得丟盔弃甲的残兵败將,最后只能乘船投奔满清的废物。
试图渲染成为满清夺取天下的关键,只能说很多人內心的自卑在作票。
类似於蒙古人夺得中原,攻灭南宋,都是汉人军队的功劳。
自吹自擂,仿佛只要这样敘事,那么文明就依然伟大。
但这不过自欺欺人,元世祖忽必烈一开始的確信任汉人,但那会儿他是没什么力量可以依靠,后来成片的汉人世侯叛乱,蒙古人对於汉人就开始防备了。
军队的序列也开始降低,汉人军队並不是什么蒙古的主力。
王保保、李思齐、李察罕等这样的中亚人,西域人才是蒙古人重用的对象。
而不是什么中原人。
至於汉八旗的火炮。
瀋阳没有火炮吗?抚抚顺没有火炮吗?
努尔哈赤拿下了瀋阳、抚顺等军事重镇,粮草、死伤的明军不计其数,怎么还有人相信满清没有火炮这种离谱的事情呢?
还是说瀋阳没有火器工匠?还是说抚顺没有火器工匠?
满清早就有所谓的火器技术了。
这並不是什么孔有德带去的。
孔有德等反贼对大明王朝最真正的危害在於打烂了整个山东地区。
要知道山东可是离辽东最近的富庶地区了。
此地一烂,大明再补给辽东的难度更加大,
损耗越发的多,这直接导致大明王朝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援辽东战场。
故而朱翊钧对山东格外上心。不只是皇帝这个穿越者这么上心,整个大明朝廷都非常的上心。
如著名的海禁执行最到位的其实就是山东。
其他地方或多或少都要打个折扣,唯独山东执行最为严格。
严格到了什么程度了呢,十多年后韩战爆发朝廷在山东徵召大批的水手,想要和日本人海战,结果发现在民间根本找不到足够的水手。
原因也是很简单的。
因为海禁政策实在执行的太到位了。
山东对於京师的忠诚可不是后世才有的。
这早都有了。
以至於民间百姓看见海洋心生恐惧不敢报名。
这也是朱翊钧为什么急著开海的重要原因。
很多时候,不是你一声令下,就有很多人出海远航的。
航海需要的水手也是需要培养的。
可不是隨便找人就可以的。
而威海卫,这处被朱翊钧点名的城市已经在朝廷的政令之下发生了变化。
“好多的战船啊。
沿海的老百姓们看著热闹。
这些天频繁有战船被调来,一开始百姓们还严阵以待,生怕有倭寇来袭。
以至於城市中的粮价都上涨了两成。
即使官府一再张贴榜文告知百姓没有倭寇,所谓倭寇是谣言。
但是这阻止不了很多人抢购粮食的热情,
不过百姓也是有见识的,他们也不是没有经歷过倭寇真来袭的场面。
发觉官府再无新的动作,粮食价格也开始缓缓下跌。
这让一部分高价买粮食的百姓开始抱怨但也不乏头脑精明,消息灵通的人从中赚到了差价。
“公公,我联繫了山东各地,还找了南方各地卫所求取船只,如今总算是筹措到了战船二百艘。”
码头上,一个人諂媚的对著一个宦官笑著说。
“倒是辛苦你了。”
红衣宦官看著远处的战船露出笑容。
他是张宏的义子张诚。
因为皇帝对於开海的事情格外重视,这一点被张宏敏锐的察觉到。
於是张诚这位被张宏格外看重且放心的义子就派来了。
张宏三令五申,让他不要在当地强取豪夺,隨意加派。
张诚对此也听到了心里去。
废话,这地方距离京师也没几天路程,他命长了才敢阳奉阴违。
不过不乱来不代表他不上进。
上进心张诚可是不缺的。
为此张诚努力打通关节,利用各种方式对著手里面有船的卫所、以及总兵、
巡抚等拉拢、写信。
其中或是拿朝廷政令说事,说这里要开海,理当获得更多的护卫资源,不然朝廷脸上无光。
或是拿威海卫的地理位置说事情,认为这地方是优良港湾,战略位置格外重要,理当得到更多的船队。
还有就是拿倭寇说事情,说什么这里距离日本近之类的话。
总而言之,用尽各种方式,甚至贿赂,暗箱操作,总算凑了二百多艘船。
这已经很了不得了,不是什么省份的船只都有一千艘的。
那可是最富庶的浙江。
山东也就五百艘船。
张诚这番操作下,几乎一半的船被他搞来。
已经很夸张了。
与此同时,这段时间还有不少民夫修建港口扩建码头。
张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有一个大机会。
“既然天子的意思是捕捞鱼获,扩充內库。”
“那么,我就好好搞一番,如果成功,那我就是典范。”
“如果我失败,那么我的忠心也会被天子看见,有上进心也是好事。”
“横竖我都不亏,我失去了什么吗?只不过这些日子的劳累和白眼罢了,这些人都是地方官员,和我能有什么交际?我何必在意他们?”
张诚的思路非常的清晰。
既然从老祖宗口中得知皇帝如此重视这件事情,那么他就好好表现一番,当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做得好,那么他就是被奖赏的典型没做好,皇帝也会记住他这个率先尝试的人,认为他做事积极。
不论如何,横竖他都不亏。
这就是张诚的想法。
不过张诚现在有了新的想法。
这一切都要归功於皇帝的新政,因为皇帝减少了对宦官的外派,导致宫廷內宦官们对於这件事情格外关注,张诚也知道皇帝和世宗一样厌恶宦官在外面为非作互。
只不过相对於世宗撤回各地宦官的决定,皇帝更加彻底,乾脆撤销了这些职位,让其他人代替。
可问题是眼下就是皇帝外派他来管理威海卫的舰队的。
一番揣摩之下,张诚决定顺著皇帝的新政去设立编制。
乾脆借著这个机会招收背吏把架子搭起来。
当然,在这之前肯定要知会一下老祖宗的,却不想老祖宗对此大加讚赏,表示锦衣卫乃至东厂已经开始这样了。
夸讚张诚敏感性很强。
隨即还帮著张诚给皇帝递了摺子。
朱翊钧对此自然是支持的。
官僚机构的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因素就在於有没有既得利益群体。
只要有一定数量的群体支持,哪怕数量少点,那也很容易推行成功。
最怕的就是这样的群体根本不存在,还没有诞生。
这才是最可怕的,在所有人反对某件事情的时候,大家赫然发现,这件事情居然没有人支持。
那么这件事情如何成功呢?
而且远洋捕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设立一个长期的机构来管控,这样收钱什么的才更加有效率。
这个时代可不是后世,只要有一艘船就可以远洋捕捞。
这可不是闹著玩的,万一出事了怎么办?
只有抱团捕捞才能降低意外。
张诚用考试的形式录用了一批人才,题什么的都是张诚和一些官员自己搞出来的。
没办法,背吏的考试都没用出现一个正式的標准,完全是一片空白。
相对於笔试,面试才是最重要的。
笔试只是获取面试的资格而已。
这里面自然有很多轻而易举的暗箱操作,但是这一次並没有几个,至少张诚没有伸手。
这並不是张诚太有上进心了。
而是皇帝做的太绝了。
皇帝表示实验性的考试录用人才自然可以,出题什么的也可以让各部门的人负责。
只不过录用的人才都要担保。
因为这些人才都有面试,这玩意儿看著是笔试录取。
实则是举荐制度。
张诚不敢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自然没有玩什么暗箱操作。
值得一提是,大明的举荐制度备受好评。
明初的时候就实行过一段时间的举荐制度。
看看明初的动员能力就知道,这些人还是可以的,当然,朱元璋反贪也可以窥见这些人的德行。
不过这个问题主要是元朝遗留的风气太恶劣了。
那是一个是非不明的时代,別说普通官员了,就算是朱元璋的將军们照样在城市吃饭不给钱,抢老百姓东西。
他们不是诚心要对百姓怎么样,他们只是单纯的行使自己认为自己拥有的权力。
盖因大元官吏就是这样乾的。
他们认为自己也可以这样。
除此之外就是明末了,很多人不知道,举荐制度在崇禎年间也用过。
评价反而很不错。
因为有保举人,大家都没乱推荐。
再加上大明文人好面子,推荐的人才质量相当可以,但是太少了。
但不管怎么样,张诚找到了一个可用的人才,这是一个跑走私的海商之子。
他提出了一个让张诚心动的办法,既可以捞钱又可以组织大量的船队进行捕捞,这让张诚非常看重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