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那,他李昭再多搞出来两个,三个“
晋阳城,武睿侯府邸。大厅内。
李昭端坐主位,手指轻叩着案几,目光扫大厅内正传示着冯芳送来的信报的众人。
李伟、贾诩、荀彧、荀攸、田丰、陈琳、辛评、丁原、李猛、鞠义、高顺、赵云等文臣武将看着那信报字里行间的内容,皆是震惊万分,不可置信。
大厅内,气氛一时间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随着一、两年的时间过去,李昭麾下文武阵容变化不少,如新进的田丰是被李昭派人在冀州招揽的。
陈琳是李昭迎娶蔡文姬时,自动上门投奔的,李昭给带回并州。
辛评,则是李昭为了加强对冀州的掌控,以治理并州,向蔡邕求取的。
如今,辛评在并州,辛评的弟弟辛毗则是继续留在了蔡邕麾下做事。
辛评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一个忠诚但平庸的角色,决策受到郭图的影响,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但是,在李昭这里,需要的便是辛评这样的人,能力不高没有问题,忠诚便好,再加上辛评可以串连其弟弟辛毗,这也是李昭拉拢其的原因。
还有便是身姿英挺的赵云。
数年前,李昭曾安排堂弟李伟前往冀州搜寻赵云踪迹。但是赵云去学艺去了,因此错过了。不过,待到赵云学艺归来后,得知李昭派人招揽,毫不犹豫便来晋阳来投。
大厅内,荀彧捧着信纸的手指微微颤抖,素来温润的脸上第一次露出难以掩饰的震惊,抬头看向李昭,声音带着不可置信语气道:
“主公……太皇太后竟真的颁下血诏?那黄绢上的暗红,当真是太皇太后用血所写……”
话虽未说完,但是,荀彧已然说不下去,只觉心头一阵翻涌,太皇太后久居深宫,竟被逼到以血书诏的地步,可见洛阳城内的局势已恶劣到了何种境地,董卓又是如何可恶。
“董卓匹夫,竟如此欺辱汉室,当真罪大恶极!”一声低喝响起,众人看去,却见是陈琳看了信报后,气的胸膛剧烈起伏,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先前琳便听闻董贼熔太庙铜鼎铸劣币,已是大逆不道,不过其终究为相国,无可奈何,但是,不想竟然是胁迫太皇太后,掳掠先帝妃嫔,更是罔顾人伦!软禁太皇太后,胁迫幼主,逼写血诏……此等乱臣贼子,猪狗不如!其罪当诛九族,挫骨扬灰!”
李昭听着陈琳、荀彧皆震惊、气愤难耐,面色也是显得很难看,冷声说道:
“岳丈从洛阳传回的消息,应该不会错,这董卓贼子竟然如此胆大包天,本侯早在之前征讨黄巾时便该对其痛下杀手,也不会有今日汉室之祸患了!”
说着,李昭看向麾下一众文武,沉声说道:
“岳丈传来消息,廷尉曹操已经带着太皇太后血诏前往关东,准备召集天下群雄,共诛国贼董卓!本侯虽然负责镇守并州,镇压救活军以及北方草原外族,但是,如今洛阳皇室有难,本侯身为大汉骠骑大将军自是不可能坐视不理。”
“因此,本侯欲统兵响应群雄,遵从太皇太后的血诏,杀向洛阳,诛国贼董卓,你们如何看?”
李昭率先表明出自己的态度,虽然李昭内心是有谋取大汉江山之心,但是,大汉统治天下四百年时间,皇室早已经深入人心,并不是那么容易窃取的,需要一步步来。
田丰听到李昭率先表明的态度,第一个出列,对李昭拱手激动道:
“主公英明!皇室遭此大辱,血诏泣血传天下,若主公按兵不动,便是负了先帝信任,也负了骠骑大将军印绶之威!救活军已经被主公仁义安抚,而夏胡族已经占据了漠南草原,虽然声势大了起来,但是正忙于进攻漠北草原鲜卑残余,一统整个草原,此时亦不会南下,主公响应太皇太后血诏,顺应民心民意,元皓愿随主公亲征,哪怕马革裹尸,也要踏破洛阳,斩董卓!”
辛评也是拱手,对李昭敬佩说道:
“主公,元皓所言极是。主公久镇并州,威名远播,此时汉室倾颓,然天下更盼望主公能够亮出“护汉”之姿。太皇太后血诏在手,主公响应便是顺天应人,哪怕只是传檄各州表明心志,也能让四海知晓:武睿侯不忘皇室,骠骑大将军不负大汉!”
大厅内,随着田丰、辛评先后出声赞扬李昭态度,其余文武李伟、贾诩、荀彧、荀攸、陈琳、丁原、赵云等人纷纷赞同。
李昭看着麾下一众文武纷纷出列,出声表示赞同自己出兵,诛杀国贼董卓。
李昭也是更加明白了汉室深入人心,此时,他的麾下文武最起码有一大半的人,怕也是心向汉室的,这让李昭都有些无奈。
李氏欲取天下,改变天下人的人心,亦是需要解决的关键一环啊。
大厅内,李昭心中的念头一闪而过,目光落在贾诩身上,见他始终捻须沉思,便抬手示意众人稍静,对贾诩问道:
“文和,你久在并州,熟知并州的情况。依你之见,本侯若出兵,需留多少兵力镇守,方能确保并州不乱?又能动用多少兵马南下进攻董贼?”
贾诩听着李昭的话,身体顿时一震,众文武齐刷刷看向贾诩。
贾诩在李昭麾下文臣地位中,仅次于李伟,并且智计不凡,李昭对贾诩询问,众人并不感觉有什么。
但是,贾诩却是隐隐听出了李昭话中深一层的意思。
贾诩起身,微微沉吟,躬身答道:
“主公,并州如今看似安稳,实则暗流未平,救活军余部虽受主公安抚,但是,难免反复,仍然需留重兵震慑。而夏胡族虽忙于草原兼并,但若见并州空虚,也难保不会分兵南窥。因此,依属下估算,至少需留七万大军驻守并州各关隘,方能保后方无虞。”
贾诩顿了顿,拱手道:“如此一来,可调之兵约三万大军了。”
三万大军!
贾诩的话,让大厅内荀彧、田丰、陈琳等人眉头皆是一皱,却是感觉出兵少了。
但是,贾诩话音不停,继续道:
“尽管可出三万兵马,诩建议主公,需分作两路!”
“其一,可遣两万精锐,由一位将军统领,沿黄河北岸直逼孟津。此路兵马不必强攻,只需每日擂鼓扬威,摆出欲渡河南下之势,便能牵制董卓不少兵力,使其不敢轻易东顾关东,这一路兵马,也可在并州有变时,立即回援并州。”
“其二,主公可亲率一万精骑,直趋冀州。蔡邕公乃忠心汉室,听闻洛阳大变势必响应。而幽州牧是主公之弟,亦会随主公响应,亦与主公互通声气,三路兵马会合后,可有四、五万之众。届时主公南下,以主公名望,关东群雄当尊主公为盟主,统率天下兵马进攻董贼。”
大厅内,贾诩建议李昭出兵三万,分做两路行进,当即让荀彧、荀攸、田丰等谋臣有些躁动皱眉。
此时并州安稳,这两年李昭施仁政,救活军百姓无不敬爱李昭,决计不会轻易反叛,夏胡族又一直与李氏处于蜜月期,在他们看来,并州十万大军,仅出动三万,着实少了。
甚至贾诩竟然还建议,三路大军分两路出兵,其中一路两万大军,竟然只是佯攻!!
荀彧眉峰微蹙,对贾诩道:
“文和先生,三万兵马,分作两路,会不会过于单薄?”
荀彧并没有直言出兵少了,只是说出兵单薄了。
贾诩抬眼,看了一眼荀彧,眸光锐利,道:
“并不单薄,可派遣鞠义、高顺为北路郡,统帅两万大军,鞠义、高顺两位将军麾下先登死士与陷阵营,皆善打硬仗,两万兵马扼守北岸,足以让董卓寝食难安,主公亲率的一万精骑,看似人少,却皆是百战余生的并州锐士,再加上冀、幽援军,皆认主公,实力在关东诸侯各自兵力中不少。更何况,主公此行重在‘统’而非‘战’,又哪里来的单薄之说?进攻洛阳董贼重要,但是,并州安稳同样重要,并州不稳,天下动荡!”
贾诩的话,当即说的荀彧有些哑口无言。
荀彧只是想多出一些兵力,镇压国贼董卓心切,但是,他也明白贾诩说的没有错,并州安稳同样重要,并州不稳,天下动荡!
李昭看着荀彧神色缓和,便抬手止住厅内的议论,目光扫过众人,道:
“文和之言,切中要害。并州是我们根基,若根基动摇,天下动荡,我们讨董便成空谈。三万兵马虽不多,却能兼顾虚实,本侯意已决。”
李昭看向鞠义与高顺,沉声道:
“鞠义、高顺听令!”
二人齐齐出列,单膝跪地:“末将在!”
“你二人各领一万精锐,合计两万兵马,三日后启程,沿黄河北岸进攻孟津渡口。”
“记住,只需造势,不必强攻。每日擂鼓呐喊,布列旌旗,让董卓以为我并州主力欲从北岸突破,但若他分兵来犯,便依托河岸工事打回去,让他知道我并州铁骑的厉害,本侯会从关东对洛阳发起进攻,若是董卓把注意力放在关东,放松对你们戒备,你们把握机会,随时渡过黄河,进攻洛阳!”
鞠义当即激动抱拳应道:“末将明白!定叫那董卓昼夜不宁!”
高顺亦沉声道:“请主公放心,北岸有我二人,绝不让董卓越黄河一步!”
李昭点头,转而看向赵云、丁原:“子龙、建阳,你们随本侯亲率一万精骑,五日后出发前往冀州。”
赵云挺枪而出,银甲映得满厅生光,大声道:“末将遵命!愿随主公驰骋关东,荡平董贼!”
丁原亦是忙站了出来。
李昭目光转向李伟、荀彧、李猛,语气放缓,道:“晋阳内外便托付给你们了。粮草调度、吏治民生,皆由李伟总揽。荀彧配合,李猛你镇守晋阳,若救活军、夏胡族敢异动,不必请示,直接用兵!”
李伟、荀彧躬身领命:“属下必竭尽所能,保并州安稳,为前线输送粮草,绝不让主公分心!”
李猛则是有些郁闷,又是他留守晋阳?
不过,李猛面对李昭却也不敢怠慢,只能应诺。
这时,李伟上前一步,对李昭拱手说道:
“主公,抵达冀州后,当速与蔡公、幽州牧会合携三路兵马南下,号令群雄,不过,在此之前,主公还是当以大汉骠骑大将军名义先发布讨董檄文,让各州州牧皆明白主公欲统领天下兵马,进攻洛阳,振奋天下之心。”
陈琳立即拱手道:“主公,属下愿即刻草拟檄文,详述董卓罪状,阐明主公“奉血诏、护汉室”之心。待主公抵达冀州,便将檄文遍发关东,让天下人都知道,真正能匡扶汉室的,唯有我并州武睿侯!”
“善。”李昭亦是颔首,看着陈琳道:“檄文要写得掷地有声,既要痛斥董卓,也要让天下群雄知道本侯会带他们覆灭董贼。”
“诺!”陈琳当即激动应诺道。
接下来,李昭又与一众文武商讨了一下细节,便让众人散去了,只留下李智、李伟二人。
“大兄今日得洛阳消息,立即召集众人,并要率领兵马出征覆灭董贼,为何还眉头紧皱?”
李伟对李昭拱手问道。
李昭闻言,摇头道:
“虽然要覆灭董卓,但是,实则是乱世已至,现在各州百姓深处水深火热之中,大汉灭亡只是必然,只是大汉四百年统治深入人心,心有汉室者甚多,这天下必然是一边有野心勃勃者崛起,如董卓这般,又有如蔡冀州、荀彧、田丰、皇甫嵩等等这般的心有汉室者去诛灭野心家,如此攻伐,就连李氏都会被挟裹着。”
“如此下去,汉室虽必然覆灭,但是,也必然是个很长久的过程,李氏欲在乱世中重定秩序,怕是并不容易!”
李昭向李伟、李智两人说出自己心中的烦恼。
现在李氏兵强马壮,其实限制住李氏进一步壮大的,并不是敌人,而是人心。
汉室统治天下四百年,心向汉室者甚多,今日议事时,如荀彧、田丰、陈琳等人下意识的反应无疑皆是心向汉室的。
而天下心向汉室,决不会仅有荀彧、田丰、陈琳这些人。
李氏在如此环境下,其实,并不好进一步的攻取天下,时机未到!
但是,李昭并不想等个八年、十年,一点点的去等野心家起来,再被“忠心汉室”者覆灭掉,最终磨灭了这些“忠心汉室”者对汉室的希望。
尤其让李昭感觉无奈的是,这一次,他身为大汉骠骑大将军,武睿侯,董太皇太后的血诏出现了,他就不得不站出来,统帅兵马去覆灭董卓,把这个反贼给掐死,以此向天下人表明他李昭忠心汉室,李氏是忠心汉室的。
但是,这个过程中,李氏的作用是在减缓大汉灭亡的。
本来没有李氏,可能汉室八年时间就灭亡。但是,李氏为了名声、名望不得不站出来,护佑汉室,让汉室十几年才灭亡?
李智、李伟皆明白李昭的意思,并且,作为李氏核心子弟,两人也是知道李昭的野心的。
只不过,李智、李伟虽然明白李昭的烦恼。但是,两人相视一眼,却并没有什么好办法!
李智、李伟两人不久便离开了,并没有给李昭什么好办法。
“或许还是要自导自演,制造出一些践踏汉室的野心家?让野心家频出,以此让天下心有汉室者快速认识到汉室真的命数尽了?”
书房内,李昭最终还真想到了一个办法。
那就是像他之前扶持起的李紧、李开、须卜雄一般,自己去扶持起践踏汉室的野心家!
如董卓是野心家,深深践踏了汉室!
那,他李昭再多搞出来两个,三个“董卓”呢?
随着一个接着一个践踏汉室威严的国贼、野心家,汉室威严丧失殆尽,那么,无疑是一种快速击垮那些心有“汉室”者的办法?
快速的缩短这个夺取天下的过程?
是否可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