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发电小说

手机版

发电小说 > 都市小说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351章 孙权:合肥,孤来了!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51章 孙权:合肥,孤来了!

    第351章 孙权:合肥,孤来了!
    相府书房,檀香袅袅。
    李翊坐于案前,手中捧着一卷竹简,目光却落在站在堂下的李严身上。
    李严不卑不亢,神色坦然,似乎早已预料到今日的对话。
    “足下费了这么大功夫来见我,说出你的诉求罢。”
    李翊缓缓开口,语气平淡,听不出喜怒。
    李严深深一揖,随即抬头,目光坚定:
    “回相爷,下官听闻马超将军为朝廷收复了凉州三郡,朝廷却迟迟没有委派凉州刺史。”
    “李某不才,愿毛遂自荐,担此重任!”
    李翊放下竹简,眉头微挑,手指轻轻敲击案几,似在思索。
    “你倒是坦诚。”
    李翊淡淡道,“不过,凉州刺史一职,非同小可,朝廷自有考量。”
    “你凭什么觉得,自己可以胜任?”
    李严早有准备,当即答道:
    “凉州地处偏僻,朝中大臣多不愿赴任。”
    “而愿意去的,大多只是权贵子弟,欲借此镀金,日后回京高升。”
    “然而,凉州乃边陲重地,羌胡杂居,稍有不慎,便会再生动乱。”
    “朝廷需要的,不是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庸才。”
    “而是一个能治理一方、调和蛮汉关系的人。”
    言外之意,竟是将京中大员都给踩了一脚。
    所谓“难可狎,李鳞甲”,李严这个人不仅有城府,而且是一个极度渴望“进步”的人。
    诸葛亮在世时,他便三番五次提出要求开府。
    甚至要求划分出五个郡出来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
    当然,以上无礼要求都被诸葛亮拒绝了。
    念及此,李翊便出言敲打他道:
    “你胆子倒是不小,竟敢非议朝中大员。”
    “这人事调动的事儿,轮得到你一外州官员说三道四?”
    面对李翊的责备,李严心中一跳,但却观察到李翊并未大发雷霆。
    倘若其果真不悦,又岂能容忍自己在此造次?
    于是,李严坚持己见,鼓起勇气继续说道:
    “非是严妄议朝中大员,实在是为大汉江山社稷着想。”
    李翊微微颔首,眼中浮现一丝赞许,但语气依旧淡然:
    “那这个人就是你吗?”
    李严不慌不忙,拱手道:
    “下官虽不敢自比相爷,但自问胜过朝中许多纸上谈兵之辈。”
    李翊轻笑一声,似是被他的自信逗乐,随即从案上抽出一份文书,翻开道:
    “本相看过你的履历,当年江陵保卫战,你确实立下不少汗马功劳。”
    “凉州……确实需要一个能镇得住局面的人。”
    李翊沉思片刻,终于缓缓点头:
    “好,本相给你这个机会。”
    “不过,凉州局势复杂,你若上任,需谨记三点——”
    “第一,不可激化羌汉矛盾。”
    “第二,不可贪墨军饷。”
    “第三,若有异动,必须第一时间上报朝廷。”
    李严毕竟是历史上能同时得到刘备与诸葛亮的认可,并成为刘备唯二托孤大臣的人。
    能力手段肯定是不俗的。
    其最出色的就是内政才能,基本上可以认为是蜀汉诸葛亮下的第一人。
    此外,李严还是一个基建狂魔。
    比如诸葛亮北伐时,李严总归永安,在此修筑大城。
    造了苍龙门、白虎门。
    此外,还在犍为郡凿通天社山,连通车道,省桥梁三津。
    犍为郡的吏民大为高兴,
    李严又建筑府寺,城观壮丽,为一州胜宇。
    所以《三国志》游戏里面李严有着“筑城”的特性。
    当然,李严喜欢搞建设,跟他自己虚荣心强也离不开关系。
    很多时候盖大房舍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
    可饶是如此,直到刘备死前,他都对李严印象非常不错。
    主要李严做对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李严当地方官的时候,政绩非常突出,深受刘备喜爱。
    刘备其实一直非常喜欢,地方政绩卓越的官员。
    最讨厌的就是地方官员不作为。
    第二件事,越巂郡夷帅高定叛乱,李严前去平叛成功。
    这件事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刘备曾经派马谡去那里当太守。
    其实也是想要培养一下马谡,磨炼一下这个年轻小伙子的心性。
    但是马谡觉得那个地方太偏僻了,去那里等于白白浪费自己的青春。
    就一直拖着不去。
    正是这件事,让刘备对马谡极其失望。
    认为这个年轻人没有担当,没有责任感,
    所以才会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反观李严呢?
    同样是西南偏僻州郡,刘备委任李严为犍为太守,李严说去就去。
    没有说去了这里便觉得永无出头之日了。
    从这里也能看出,李严政治经验比马谡老道太多了。
    你说你跟领导对着干干啥?
    领导吩咐你去你就去呗,难道还真怕领导把你给忘了?
    你说你赖着不去,让领导怎么想?
    是我的话不好使吗?
    这便要提到李严做对的第三件事了。
    那就是他是地方官员中,最先察觉到刘备在成为汉中王之后,离帝位只差一步了。
    这时候,你作为地方官员,怎么能够不献祥瑞呢?
    祥瑞之相,就是为当权者营造合法性,证明当权者的神圣与天命所归。
    从而获得民众的支持和信任。
    所以李严便成了第一个向成都献祥瑞的地方官员。
    结果刘备一看,
    哟,这小伙子不仅地方政绩突出,还这么懂事儿。
    于是没过多久,李严就被调回中央,并担任尚书令了。
    李严深深一拜:
    “下官谨记相爷教诲,必不负朝廷所托!”
    李翊挥了挥手,示意他可以退下了。
    这时,甄宓自屏风后转出,道:
    “相爷好大的手笔,此次竟是直接给出了凉州刺史之位。”
    李翊道,“总要有人上任的,李严是一个可造之材,去凉州历练历练也无妨。”
    甄宓扑哧笑道:
    “怎恐苦了门外排着数里欲要送礼的人了。”
    李翊便道:
    “我又不曾求着他们送礼,让他们候着吧。”
    也许有人好奇,李严来回折腾一番。
    把众人的礼都收了,自己赚得盆满锅满,还成功得到了凉州刺史的位置。
    那门外送礼的人能乐意吗?
    他们当然不乐意。
    可关键他们也怨不着谁。
    毕竟是他们主动给李严这个黑中介去送礼的。
    你去找李翊?
    我连门儿都没让你进,你们哪位啊就来找我事儿?
    你去找李严?
    人家准备去凉州赴任去了,手上有好几万军队呢,你来找啊。
    所以众人只能吃了这个哑巴亏。
    夜色深沉,洛阳皇城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
    戍卫的羽林郎执戟而立,见首相李翊踏着月色而来,纷纷行礼让道。
    “相爷,陛下已在内殿等候。”
    中常侍弯腰引路,宫灯在廊下投下摇曳的影子。
    内殿中,刘备正披衣阅卷,闻脚步声抬头,见是李翊,笑道:
    子玉深夜入宫,必有要事。”
    李翊躬身行礼:
    “扰陛下清修,臣之罪也。”
    “然凉州刺史一事,臣已有人选荐上,不敢耽搁。”
    刘备搁下竹简,示意赐座,询问是谁。
    李翊便向刘备举荐了李严。
    李严?
    刘备捋着颔下胡须:
    “朕亦闻此子在荆州政绩,勤勉务实。”
    “然凉州苦寒,非洛阳、荆州繁华可比,彼当真愿往?”
    李翊捻须轻笑:
    “陛下明鉴,此子野心勃勃,正欲借凉州建功。”
    “臣观其志,非止于一州刺史耳。”
    “哦?”
    刘备眼中精光一闪,复又敛去,“年少气盛,未必是坏事。”
    “凉州虽僻,乃边陲重镇,马超新定三郡,正需能臣镇抚。”
    李翊俯首:
    “陛下圣断。”
    “臣观李严,善调和诸族,又通兵事,当可胜任。”
    凉州最大的问题,其实是调节氐人、羌人与汉人之间的矛盾。
    既然历史上的李严能够调节好西南诸戎的矛盾,那凉州羌、氐矛盾应该也能调节。
    出得宫门,东方已现鱼肚白。
    李翊仰首望天,忽闻身后中常侍低语:
    “相爷,李严正在宫外候着。”
    李翊嘴角微扬:
    “告诉他,早朝后到相府领印绶。”
    ……
    魏王宫,成都。
    暮色沉沉,殿内烛火摇曳。
    曹操高坐王位,手中捏着一封密信,眉宇间透着几分沉思。
    阶下,文武群臣肃立,静待王命。
    “诸卿,孤近得一信。”
    “乃是荆南诸蛮遣使来投,愿为我军内应,共击汉军,夺取荆南四郡。”
    曹操缓缓开口,目光扫过众人,“此乃天赐良机,孤欲取之,卿等以为如何?”
    长期一来,汉蛮问题都是困扰边境的问题。
    其实,史书上一直都有记载这种边境叛乱。
    只不过他们实在是掀不起什么气候,史书上通常只会写“某某平”几个字就一笔带过了。
    历史毕竟是由胜利者书写。
    但这种叛乱的大量出现,究其原因,还是蛮人觉得汉人抢占了他们的生存空间,但又不愿融入汉人文化圈。
    而汉人骨子里歧视蛮夷,认为你能跟我住一起就不错了,哪里敢和我谈生存空间?
    荆南地区蛮族众多,所以问题最为严重。
    他们主动联系上曹操,倒不是觉得曹操就能给他们一个公平。
    而是单纯想挑逗汉人内斗,他们好趁机独立。
    但不管怎么说,这种机会是不能不抓住的。
    毕竟荆南交通不便,每个郡驻守的汉军最多不过五千人。
    如果有本地蛮族配合,有很大机会夺取。
    曹操话音刚落,殿中议论顿起。
    大将曹仁踏前一步,抱拳朗声道:
    “大王明鉴!荆南汉军不过数千,守备松懈,若我军突袭,必可一举而下!”
    “届时,南可制交州,北可胁荆州,刘备必为之震恐!”
    “我等反攻中原的机会便来了!”
    谋臣程昱却微微摇头,上前劝谏:
    “大王,荆南虽弱,然陈元龙有总制江南。”
    “此人深谙兵略,若其回师驰援,恐我军难以速胜。”
    “且刘备若遣大军来救,战事迁延,反为不利。”
    曹操沉吟不语,手指轻叩案几,目光转向一直静立不言的司马懿。
    “仲达,可有良策?”
    司马懿嘴角微扬,缓步出列,拱手道:
    “大王,荆南可取,然需借力而行。”
    “哦”曹操目光一凝,“如何借力?”
    司马懿从容道,“陈登虽总制荆州,然其主力屯于淮南,防孙权也。”
    “若我军独攻荆南,陈登必回师相救。”
    “然若——”
    他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若先邀孙权共击汉军屯驻的合肥,则陈登必全力东顾,无暇西援。”
    “届时,我军取荆南,如探囊取物耳!”
    “我军不妨邀请孙权,共攻齐国。”
    “待我军取下荆南,许将桂阳、长沙让予孙权。”
    “一来换其出兵,二来换其与刘备交恶。”
    “而我据零陵、武陵,扼守荆南要道。”
    “则进可攻,退可守,一举两得!”
    曹操拍案而起,豪气顿生:
    “善!就依仲达之策!”
    随即下令:“传令!速遣密使赴江东,约孙权共击合肥!”
    另命曹仁、李典整备兵马,待孙权一动,即刻南下取荆南。
    众将齐声应诺:“谨遵王命!”
    ……
    江东,细雨绵绵。
    孙权立于殿前,负手远眺,眉宇间隐有思虑。
    忽有侍从来报:
    “大王,魏国使者至,言有要事相商。”
    孙权眸光一闪,嘴角微扬:
    “哦?曹操遣使?宣!”
    不多时,魏国使者入殿,躬身行礼,呈上密信。
    孙权展信细阅,眼中渐露喜色。
    “曹操邀孤共击合肥,事成之后,许以桂阳、长沙二郡……”
    他缓缓合上信笺,目光扫向阶下众臣,“诸卿以为如何?”
    吕范踏前一步,作揖道:
    “大王,此乃天赐良机!”
    “合肥乃淮南门户,若得之,则江北防线可固!”
    “且曹操愿以荆南二郡相赠,我军不费吹灰之力,便可拓土增疆!”
    “此乃夯实国力之善策也。”
    张昭却眉头紧锁,上前劝谏:
    “大王,曹操狡诈,恐有诈谋。”
    “若我军攻合肥,而曹军不取荆南,反使我与刘备交恶,岂非得不偿失?”
    张昭算是国中的保守派。
    现在大伙儿都知道,刘备称帝后,早晚是要消灭他们这些“反贼”的。
    现在就看刘备先灭谁了。
    倘若真打起来,吴国大臣肯定是希望刘备先去攻打蜀地。
    所以都希望尽可能地避免与汉军直接爆发边境冲突。
    孙权沉吟未决,忽听殿外传来一声清朗笑声。
    “大王勿忧,逊有一策,可保万全!”
    众人回首,却见陆逊一袭青衫,缓步而入,拱手行礼。
    孙权喜道:“伯言有何良策?速速道来!”
    陆逊微微一笑,道:
    “现今刘备令庐江太守朱光屯兵皖城,大开稻田,纳谷于合肥,以充军实。”
    “若我军先取皖城,断其粮道,则合肥不攻自乱。”
    “届时,再与曹军东西夹击,合肥必破!”
    孙权抚掌大笑:“伯言此计,正合孤意!”
    随即拍案而起,“传令!即刻整军,先取皖城,再攻合肥!”
    孙权一直想要淮南,但又不敢单独进攻陈登。
    如今曹操主动提出,愿意帮忙牵制汉军主力。
    那孙权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所以面对魏国抛来的橄榄枝,孙权表现出了相当果决的态度。
    说动兵就动兵。
    秣陵城外,战鼓震天。
    旌旗猎猎,甲士如林。
    孙权身着戎装,腰佩宝剑,立于高台之上,目光如炬。
    阶下,凌统、陈武、贺齐、董袭、潘璋、黄盖、韩当等一众大将肃立待命。
    “凌统、陈武!”孙权沉声喝道。
    二人踏前一步,抱拳应诺:“末将在!”
    “命尔二人为先锋,率精兵五千,直取皖城!”
    “喏!”
    “董袭、潘璋!”
    “末将在!”
    “命尔二人为合后,率军策应,以防汉军偷袭!”
    “喏!”
    “黄盖、韩当!”
    “末将在!”
    “随孤统领中军,直逼合肥!“
    “喏!”
    三军齐声高呼,声震云霄。
    孙权拔剑指天,豪气干云:
    “此战,必取淮南!”
    众吴军齐声大吼:
    “必胜!必胜!”
    在孙权的军事动员下,养精蓄锐多年的江东开足马力。
    各郡纷纷开始了军事动员。
    大量的军事物资、粮草、战船,民夫送往前线。
    前后动员超过十万人!
    就在孙权举国动员之际,曹操也立马做出反应。
    他信守承诺,整顿军马,亲征荆南。
    并派人联系荆南诸蛮夷,相约共同举事。
    荆南,零陵郡。
    夜色沉沉,蛮族部落的篝火映红了半边天空。
    蛮酋手持长刀,立于高处,对着聚集的族人高声呼喝:
    “汉人欺压我等多年,今日魏王曹操亲征,正是我等翻身之时!”
    “杀汉官,夺城池。”
    “杀——!”
    蛮兵怒吼,声震山林。
    当夜,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同时爆发叛乱。
    蛮兵攻入县衙,斩杀汉官,焚烧府库。
    荆南四郡,顷刻陷入血火之中。
    荆南烽烟四起,大规模叛乱的消息很快传回了荆北江陵。
    马良、伊籍连夜将此事报到淮南陈登处。
    陈登得荆南叛乱的消息时,正在批阅军务。
    因为他已经提前得知孙权整军将要进攻淮南的消息。
    见荆南叛乱,曹操亲征荆州的消息,不由面色骤变,拍案道:
    “吴魏合谋,欲使我首尾难顾!”
    于是聚集众将商议。
    淮南众将很快齐聚,个个气氛凝重。
    徐盛率先抱拳道:
    “都督,孙权亲征,兵锋正盛,若不速退之,淮南危矣!”
    “当先击吴军,再救荆南!”
    甘宁拍案附和:
    “徐将军所言极是!孙权若破合肥,则江北门户洞开。”
    “届时再救荆南,为时已晚!”
    周泰、蒋钦亦纷纷请战:
    “末将愿为先锋,必破吴军!”
    陈登目光沉静,缓缓摇头。
    “诸将勇烈,本督深知。”
    “然孙权虽攻淮南,不过欲牵制我军。”
    “真正大患,乃曹操也!”
    众将皆愕然。
    陈登起身,手指舆图,沉声道:
    “荆南若失,则荆州腹背受敌,我主基业将危!”
    “淮南城高池深,粮草充足,纵孙权来攻,亦可坚守。”
    “而荆南蛮族叛乱,四郡无主,若不速定,必成大患!”
    甘宁急道:
    “可若淮南有失,朝廷问罪,如之奈何?”
    陈登淡然一笑:
    “本督已上奏朝廷,言明吴魏联军来攻之险。”
    “陛下圣明,必知轻重。”
    于是陈登力排众议,决定优先救荆州。
    但淮南的防务也不能不引起重视。
    陈登环视众将,决然道:
    “本督亲率精兵两万,驰援荆南!”
    “甘宁、周泰听令!”
    “末将在!”
    “命尔二人统淮南水陆之军,死守寿春、合肥,绝不可让孙权前进一步!”
    “遵命!”
    “徐盛、蒋钦!”
    “末将在!”
    “随本督南下,平定荆南!”
    “喏!”
    当夜,陈登率军悄然离开寿春,星夜兼程,直奔襄阳。
    而淮南防线,则交由甘宁、周泰固守。
    洛阳南宫,崇德殿内。
    刘备手持陈登八百里加急文书,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阶下文武分列,皆屏息以待。
    “陈元龙急报,吴魏合谋来犯,荆南已失三郡,淮南告急!”
    刘备掷书于案,声如沉雷,“诸卿以为,当如何应对?”
    关羽丹凤眼一睁,出列抱拳:
    “陛下!东吴鼠辈,屡背盟约。”
    “臣请率五万精兵南下,先守合肥,再渡长江,直取秣陵!”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鲁肃急出面劝阻:
    “诶!不可!”
    “关将军固然勇烈,然灭国之战非同小可。”
    “今岁方罢雍凉战事,府库未充,不宜大动干戈。”
    庞统亦附和道:
    “关将军,孙权据江东,已历三世。”
    “如今是带甲十万,舟舰千艘。”
    “纵使我军南下,胜负犹在未定之数。”
    荀攸亦谏:
    “自洛阳运粮至江东,千里转运,十钟致一。”
    “李相新政方行,若骤兴大军,只恐惹得人心不宁。”
    “望陛下三思。”
    显然,大家一致认为国家才刚刚恢复稳定,还不具备发动一场灭国之战的实力。
    何况从中原整军南下,所耗费的人力、辎重、粮草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李翊又一指致力于国家改革,耗费甚多。
    现在这个多事之秋,还是尽量不要多惹事端的好。
    殿角李翊闻言抬头,青衫玉带微微晃动,终究是还是没有多言。
    刘备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
    “虽然如此,淮南也不能不救。”
    “诸卿以为,当遣何将前往?”
    李翊缓步出列,持笏谏道:
    “前将军张辽,现屯颍川。”
    “其部曲距淮南不过三日路程,可命其星夜驰援。”
    刘备从之,即下诏让张辽星夜赶往淮南救援。
    时张辽得刘备诏书,便准备发兵驰援。
    左右人谏曰:
    “孙权此次来势汹汹,至少需带精兵一万,方可与之一战!”
    张辽却摇头,沉声道:
    “兵贵神速!若等大军集结完毕,再缓缓南下,只怕合肥早已陷落!”
    “那将军的意思是……?”
    张辽猛然起身,目光坚定:
    “我亲率八百精锐,轻装疾行,星夜驰援!”
    “大军随后跟进!”
    众将闻言,皆惊。
    “八百人?!”副将急道,“将军,听说孙权此次亲征,至少出动了十万大军,八百人如何能敌?!”
    张辽冷然一笑:“兵不在多,在精!八百精锐,足以震慑吴军!”
    于是点齐八百精锐,星夜兼程奔赴淮南而去。
    剩余大军,则徐徐而进。
    章武四年,夏五月。
    江东战船千艘蔽江而来。
    孙权亲率大军渡江,旌旗蔽日,鼓声震天。
    吴军先锋凌统率轻骑直取和县,县吏望风而降。
    皖城太守朱光登城远眺,见江面舟楫如蚁,急召众将议事。
    主簿进言曰:
    “吴军势大,不如早降。”
    朱光拍案怒喝:
    “吾受汉室厚恩,岂可屈膝事贼!”
    遂斩主簿以明志。
    一面遣快马往合肥求救,一面令军士多备滚木礌石,固守待援。
    孙权亲至城下观阵,忽听城头一声梆子响,箭如飞蝗而下。
    左右急举盾护卫,一箭正中孙权麾盖。
    权惊退数里,回寨聚众将问计。
    董袭出列道:
    “皖城坚固,可筑土山临城,居高攻之。”
    谋士吕范献计道:
    “不如造云梯虹桥,俯瞰城中虚实。”
    陆逊轻抚长须,进言道:
    “二公之策虽善,然耗时日久。”
    “今合肥救兵旦夕将至,当乘锐急攻。”
    “来日平明进兵,午时必破。”
    孙权拊掌称善:
    “伯言此计最为妥当,即欲取合肥当速战速决。”
    “若久不能下,反不如退军回江东。”
    即令三军早歇,来日决战。
    次日五更,炊烟未尽,战鼓已鸣。
    吴军分三路攻城,城上矢石如雨。
    陈武左手持盾,右手执铁链,亲冒矢石攀城。
    朱光令弓弩手齐射,箭如骤雨。
    忽见一道红影闪过,凌统纵身跃上城垛,银枪拨开箭矢。
    陈武趁机甩出铁链,正中朱光胸膛。
    朱光口吐鲜血,犹自高呼:
    “吾身为汉臣,当为国家死节……”
    话音未落,凌统补上一枪,朱光倒地气绝。
    陆逊在城下亲自擂鼓,吴军士气大振。
    老将黄盖率死士架云梯登城,皖城守军见主将已亡,纷纷弃械。
    辰时未尽,吴旗已插城楼。
    却说张辽引八百骑驰援,行至半途,探马飞报:
    “皖城已失!”
    张辽勒马沉吟:“吴军破城如此之速,必是倾巢而出。”
    “合肥空虚,当速回防。”
    遂令全军折返,回合肥别做商议。
    孙权入城安民,见街道肃然,叹道:
    “朱光虽敌,亦是忠臣。”
    命厚葬之。
    忽接探报:
    “张辽援军已退。”
    凌统进言:
    “可乘胜追击否?”
    陆逊摇头,“今既取胜,不如先固皖城。”
    孙权从其言,遂在皖城屯驻重兵,以为进取之基。
    吴军全面进入皖城,得男女数万口。
    孙权命程普领一军,押解众男女,渡江送回江东去。
    皖城既破,吴军士气高昂。
    诸将皆摩拳擦掌,欲乘胜进军。
    大军约休整一日。
    孙权即商议下一步进兵事宜。
    “大王,合肥乃淮南重镇。”
    “若不速取,待汉军援兵大至,恐难图之!”
    凌统抱拳请战,“末将愿率精兵为先锋,直取合肥!”
    陆逊亦出列道:
    “陈登带走了大量淮南军去救援荆州,合肥守军不多。”
    “我军新胜,士气正盛。”
    “若趁势进兵,可一举而下!”
    孙权沉吟片刻,目光扫过众将,缓缓道:
    “伯言所言极是。”
    “然皖城新附,民心未定,需留大将镇守。”
    他看向陆逊,“伯言,你素来善抚军民,此城便交由你留守。”
    陆逊一怔,欲再谏,孙权已抬手止住,决然道:
    “合肥之战,孤当亲征!”
    众将闻言,皆肃然。
    吕范上前一步,沉声道:
    “主公亲征,臣等必效死力!”
    “然张辽乃当世名将,不可轻敌。”
    孙权大笑:
    “先生多虑了!”
    “张辽虽勇,不过一介武夫耳。”
    “孤十万大军压境,何惧之有?”
    于是下令:
    “凌统、陈武为先锋,率军一万,先行进发!”
    “黄盖、韩当统中军,随孤亲征!”
    “陆逊留守皖城,安抚百姓,督运粮草!”
    众将齐声应诺:“谨遵王命!”
    合肥,只有孤能打下。
    孙权望着北方,眸光蹙起。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