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发电小说

手机版

发电小说 > 都市小说 > 文豪1983 > 第323章 《地铁》出版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23章 《地铁》出版

    第323章 《地铁》出版
    另一边,和整天嘻嘻哈哈的马识途不同,余切很快在纪录片中表现出暴躁的那一幕。
    因为在年末,《地铁》系列在美出版,引发了轰动。
    一时间,无数人要来拜访余切,或是从他身上拿走一些什么。《东风压倒西风》的摄制组看到,余切忽然变成了和之前不一样的人,他成了一个完全的“比西方人还西方人”的作家。
    如果说,这还在余切的修养范围内,那么另一件事情就触及了余切的逆鳞了。
    他发现小说被出版商删改过,个别可有可无的“甲骨文”被省去了。他仿佛回到了燕大湖畔被未名诗社那帮人瞎评论的时候,余切勃然大怒,把哈珀的人叫来训斥一通。
    “谁让你们删我小说的?这个人必须离开我的小说,否则我不会再和哈珀合作。”
    “余,你和我们签订了合同……”
    “你觉得我这辈子只能写出《地铁》吗?一切才刚开始,你们要错过了。你们如果不改,我会尽一切代价换出版社,而且和每一个读者都说,那是一个我不承认的版本。”
    邵琦他们看的瞠目结舌:他们都听得懂英文,余老师在里面频繁提到了美式国骂。
    而哈珀确实慌了。
    余切才二十多岁,他显然在未来二三十年都处于创作的旺盛期。有两大条件促使他可以在接下来,仍然是世界一流作家:一个是“哥伦比亚之旅”带来的无与伦比的作家故事,他极可能熬到年限后直接拿到诺贝尔奖。
    这些传奇故事越是经过了时间,越会流传的长久。
    直到有一天会发生这么一个事情:一帮瑞典文学院的老头们,讨论起诺奖的评选。余切在当年也许并没有发表什么作品,但他们发觉余切的年纪已到,找了个借口,忽然为了一个他很多年前的小说颁发给他诺奖。
    而这小说,甚至不一定是余切最经典的小说。
    得知消息的全世界媒体们并不感到惊讶,而是一副“哦,这早该发生了”的表情。
    另一个是余切代表的东亚市场。
    这是个比欧洲和美国加起来还要大的市场。作家的成就不能用数据来衡量,但是没有数据也是不行的。
    哈珀请出余切的老同学lucy来当中介人,余切仍然不给情面。
    他说:“如果你真的在燕大留学几年,那你就知道我是怎么对待那些人的,我一视同仁。”
    然后,哈珀内部进行了调查,发现确实不是因为故意删改。而是因为美国的印刷产业线,已经走向了半电子化,他们的字库里面没有“甲骨文”。
    为了出版这本书,那些甲骨文都是在计算机中,一个个手工预设出来的图案。然而仍然不免有差错。
    西方人根本不认识这些字,就更容易错漏了。
    余切的态度没有软化,他认为这是排版的错,没有人进行勘误,必须有人要受到惩罚。
    为了满足他,哈珀只好找个了背锅侠,开除了事。
    于是在小说的再版期间,哈珀出动了十多个人的团队,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和余切沟通这上面的内容是否和他表达的意思一样。
    在余切房间内的人来来往往,所有人都特别小心。哈珀在余切居住的酒店旁边包下了几间房,距离余切就那么十多米的路程,摄像机却能看到,出版人们越靠近余切的房间,就越佝偻下身躯,轻轻的敲门。
    这事儿有奇妙?
    波士顿大学是全美知名大学。考古学家、生物学家……常常在这附近临时居住。
    他们发觉这就像是人类的进化历史一样,从猿人进化为智人。只是在这里是反着来的。数万年的人类历史发生在这短短的十几米,时光倒流了。
    摄制组见到了这一幕,面面相觑。
    有的人觉得余切这是否对美国人太不客气?我们是礼仪之邦啊。
    有的人一边批判余切,一边却诡异的有种爽感!如果我在民营报刊就好了,我就能写出“余切说了我想说的,做了我想做的”那种老实话。
    我爱说实话啊。
    央台摄制组太好奇了,也采访到了这帮美国书商,邵琦问:“这在作家当中是正常的吗?会不会觉得,余切太苛刻了。”
    “一点儿也不苛刻,余先生是个大好人!这都是我们的错。我们搞错了他民族的图腾,这是个大问题。你知道吗?莫马迪先生威胁说要发起印第安人的大散步,我们不知道那居然也是印第安人的某种文化。”
    《时代周刊》的记者刘祥成则笑着提个了奇怪的问题:“如果我现在像他那样,骂你是沙滩之子,你会回怼我吗?”
    哈珀的人仿佛听到了什么不可理喻的事情!
    “当然了,我现在站在实力的角度和你说话,你没有资格对我发怒,你怎么敢?你这个沙滩之子!永远的沙滩之子!”
    刘祥成反而很高兴,掏出笔写上这段对话:“我要的就是这不一样的答案。”
    ……
    余切长达大半年的名望累积在此兑现了,《地铁》卖出了远比《2666》好得多的销量。第一版五千册在一周内一扫而空,随后加印三万册,预售便已售空,只好再加印十万册。
    哈珀的人估计,这本书最终会在三年内于北美销售出至少两百万册,然后以每年二三十万册的数据,长期排在全美传统小说的畅销榜单前三十上。
    一些南美和中美的出版社也闻讯而来,当然这些地区就不属于哈珀的范围了。
    卡门和这些出版社合作了很多年,略萨、马尔克斯等人的小说都是在这里出版。而在欧洲等地,则直接是卡门自己的出版社进行出版,为了说服余切给她版权,卡门宣布要给余切准备神秘的礼物。
    什么神秘礼物?
    无非是什么奢侈品,或者某某上个时代大文豪的私人邀请函……或者买来中国的文物,送给余切,讨他欢心。
    卡门是这么一个人,她首先是个经纪人,替作家们在全世界谈优渥的合同,从中赚取部分分成;另外,在欧洲尤其是西班牙这种地方,她还是个出版公司的掌门人。
    所以卡门理所应答的要求,《地铁》系列在整个欧洲的出版权都属于她。
    她甚至希望这本书在日本的版权也由她来做。
    余切通通拒绝了。
    “余,你为什么不问问,我会给你什么礼物?”
    余切道:“礼物是礼物,合同是合同。”
    卡门因此和余切爆发了争吵,余切不是马尔克斯那种害怕争吵的人。他一点也不让步,而且说:“马尔克斯感激你又痛恨你的一点是,你在他落魄的时候接纳了他,但也给他戴上了枷锁。”
    <div style=“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center; gap: 30px; align-items: flex-start;“>
    <div id=“pf-15812-1-pc“ data-format=“audio“ data-lazy=“false“>
    <div id=“ad-second-slot-pc“>
    “不,你和加博不一样,我会给你很好的待遇。”卡门道。
    余切点头:“是的,我和加博完全不一样,在我和你接触之间,我已经是个不错的作家了,在和你接触之后,我仍然是那个人。不要再到工作中玩那种教皇游戏了,你知道我不是因为你才得到这些的。”
    卡门人都呆滞了。
    “你曾经说无论马尔克斯写成什么样子,你都会每个月给他一千美金生活费。靠这种方式,你拿到了马尔克斯和略萨两个人的小说版权……虽然他们成名之后,得到了一些补偿,但他们仍然损失了很多财富。”
    “如果有余切博物馆,我不需要万县人来出钱,我捐给大众免费看,拿去搞旅游,那是我快到死的时候的事情了;我如果再次被智利这种政府通缉,我不会像马尔克斯那样东躲西藏,我会建一个钻地弹也进不去的地堡。”
    “然后我怎么做?我在那里面写小说,看着他们在地上死。”
    余切说:“尽管我并不缺少钱财,但不会像马尔克斯那样好说话。”
    卡门当时气得摔门就走。但十多分钟之后,她又回来道歉:“余,我之前太激动了。”
    余切此时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我们重新谈谈合同吧,我也太激动了。”
    摄制组觉得这几天比前面半个月录制的东西还要精彩。
    他像一个巨大的磁石一样,有时候让人粉身碎骨的靠近他,有时候他翻个身,这些人又轻易被推开来。
    他只接受那种,由他来决定的交流方式。
    原来这就是世界级作家的影响力。
    然后,余切发现自己小说的销量好像并不多?
    五千册而已,值得开庆功会吗?
    《未婚妻的信》单行本于84年发布,三年间在中国大陆一共卖了八百多万册,加上各种改版的连环画,恐怕已有上千万。
    这不是孤例。
    中国作家李存宝的小说《高山下的环》现在大概卖了五百多万册,他能靠这本书吃一辈子。
    不是说美国人的消费力十分旺盛吗?
    为啥不买书呢?
    是不是推广没做好?是不是“甲骨文”印错了,使得读者们不愿意看?
    在一场面向资深读者的交流会中,哈珀的人委婉的解释了“为何首印五千册在美国很厉害”:在美国,传统小说的价格是十分昂贵的。
    非常非常贵。
    名满天下的《百年孤独》,在美国一共销售了不超过三百万册。其中还有很多发生在1982年后,那是马尔克斯拿诺奖的时间。
    一本小说,其基础价格就在十美元往上,而中国小说的价格在两块钱上下,这里是人民币。同样一本书按照汇率价算,相当于在美出版一本书,等同于大陆的四十本!
    并且十美元是超级丐版书,而美国人一般会购买两本书——一本用于看,一本用于收藏。于是出版商也会设计各种精装版本的小说,用于精准的割韭菜。他们的二手书市十分发达。
    哈珀名下有个类似于岩波书库的“世界名著丛林”那种精装系列,书籍大多采用16开本,以真皮精装,封面烫金压,书口三面刷金,均为22k真金,内衬真丝做面……
    然后,一本书卖六十到七十美元之间。
    他们用的纸张是高档防酸纸,很难被磨损,不会变色,有极佳的韧性。这种纸张在当时纸浆短缺的中国大陆闻所未闻,因为这是后来印美钞用的纸。
    哈珀用了一个简单的比喻来形容:“《百年孤独》在美国出版的前三千册,用了两周才卖完。当时我们认为这十分了不得。”
    余切顿时明白了!
    原来不是小说不受欢迎,而是太受欢迎。
    这本书果然“爆”了!
    美国的书评人体系十分发达,很多人专门做书评人来谋生。书评人们立刻注意到了这本书:它是一个很受追捧的中国作家来写的,故事是核大战……嗯,中国人是有资格写核大战的。
    法国人、英国人、苏联人,中国人,还有我们,也许还有个别邪恶的国家……不能再多了。
    继续看下去吧。
    美国华裔,在波士顿地铁下面苏醒……哦,那原来是个末世的防空洞。他爬上地表,准备开始拯救世界。
    这不就是一个普通的科幻小说吗?
    似乎不值一提呀。
    但随着书评人们看下去,他们的脸色逐渐变得严肃了。小说的文学性隐藏在故事内容中,它讨论了诸多人类世界的问题,但融入的如此恰当;它对未来世界的秩序存在推演,并不是胡编乱造;它精确到了核废土时代的货币、生产方式、思潮和哲学……就像是百科全书一般,只需要一想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庞大文学工程?就能知道它为何存在深邃的文学性。
    而这种文学性在结尾时达到高潮:所有人都在为主角“李”的冒险而热血沸腾,痛恨那些地上的生物,想要拯救被赶到地下的人类种族。
    却发现地上的生物是智慧种族……他们只是语言不同,皮肤不同,颜色不一样罢了。
    no!不是这样的!怎么会是这样?
    一些略有常识的人已经反应过来,这是在说我自己。在说西方人如何迫害印第安人,乃至于其他前殖民地国家的。
    这并不是过度理解,因为余切本人是一个中国作家,他一向为第三世界发声。
    而在小说中,那些奇怪的文字和有源头的文化,“李”的族裔,最终都指向了东方大国。当读者想到这一层时,由整本书来铺垫的巨大叙事上的欺骗就已经完成,它超越了文字,跳出了画面外,同时在故事中,对主角“李”和读者进行了拷问。
    然后“李”选择了摁下核弹按钮,同归于尽。
    故事在此戛然而止,读者先是愤怒:你怎么能这么做?!
    我们本可以和平共处!
    然而,真的吗?
    这不是一部科幻小说,而是一个写实小说。
    想想过去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那些事情?那些印第安人去哪了?第三世界为何仍然贫困?他们的土壤,水,和粮食……都被夺走了。
    要我做你的奴隶?不,不如我们都去死吧!
    是不是摁下核弹是最好的回答?“李”做的没错。
    于是,读者就会从激动的心情中平复过来,陷入到惆怅当中。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