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发电小说

手机版

发电小说 > 都市小说 > 影视诸天从流金开始 > 第996章 大唐双龙传(再见师妃暄 下)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996章 大唐双龙传(再见师妃暄 下)

    “先生欲开闢新路,实践『天下人之天下』之理想,其志恢弘,妃暄钦佩。”
    师妃暄语速不急不缓:“然,治天下非凭理想可成。先生言及均田亩、减赋税、兴工商、开民智,此皆良政。然则,良政需人推行,善法需人维护。先生如何確保天道盟麾下,无数官吏、將领,皆能秉持先生之理念,而非阳奉阴违,甚至藉机牟利,最终使良政变为苛政,善法成为恶法?此其一。”
    她微微停顿,观察著易华伟的反应,见他依旧平静,便继续道:
    “其二,先生否定『代天择主』,言及欲引导民智,使眾生学会为自己发声。然则,芸芸眾生,见识各有短长,利益彼此纠葛,往往著眼於眼前寸利,难见长远大局。若人人皆欲发声,眾说纷紜,莫衷一是,岂非陷入纷乱无序之境?先生以天道盟强力推行秩序,此与先生所反对之『代天下做主』,其间界限,究竟在何处?岂非仍是先生以其强力与智慧,在『代』天下眾生做出您认为更优的选择?”
    “其三,亦是妃暄最感困惑之处。先生之道,宏大而飘渺,几近於…理想之域。然则,人性本私,亘古如此。先生倚仗何等力量,確信能克服这亘古之人性私慾,构建您所言之新秩序?是倚仗先生您个人的无上武力与威望?抑或是倚仗某种妃暄尚未窥见的制度设计?若倚仗前者,先生之后,何人能继?若倚仗后者,制度终需人来运转,又如何確保运转制度之人,能超脱於私慾之上?”
    她微微前倾身体,青衫拂动,语气凝重而真诚:“妃暄此三问,非为詰难,实因先生所言所行,已远超妃暄过往认知范畴。静斋之道,亦讲求济世度人,择主而辅,亦是基於对现实与人性的某种认知与妥协。先生之道,看似更为恢弘理想,然其落地施行之艰难,潜在风险之巨大,妃暄思之,深感疑虑。故冒昧请教,望先生解我之惑。”
    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直指易华伟理念与实践的核心矛盾与潜在风险,显示出师妃暄绝非仅具美貌的空谈之士,其思虑之深、见识之广,以及对现实政治的清醒认知,尽在这三问之中。
    单婉晶在一旁听得心神紧绷。师妃暄所问,句句切中要害,甚至有些也是她潜意识里曾模糊担忧过,却未曾如此清晰梳理过的难题。她不禁看向师父,不知他將如何应对这慈航静斋传人的犀利请教。
    易华伟笑了笑,再次端起茶盏,发现茶已凉透,便又轻轻放下。目光扫过师妃暄那绝美面庞,又看了看一旁略显紧张的单婉晶,最后再次望向舱外奔流不息的洛水。
    河水汤汤,亘古如斯,见证了多少王朝更叠、理想兴灭。
    片刻沉寂后,易华伟缓缓开口,声音平稳依旧,却似乎多了一份沉甸甸的重量:
    “师仙子三问,问得甚好,直指关窍。……然仙子之问,大抵仍是从『如何管理人』、『如何控制人』之角度出发。而易某所思,略有不同。”
    “其一,人性私慾,確然存在,亘古难除。故易某未曾奢望能根除私慾,亦不认为需根除私慾。水至清则无鱼。吾所求者,非圣人之国,乃一『活力有序』之世。关键在於,如何设计秩序,使得个人追求私利之行为,能与群体之公益大体相合,至少不相悖逆。”
    易华伟目光微凝:“譬如兴工商,商人求利,然其互通有无,繁荣市场,本身即创造公益。吾所需做,非强令商人皆成圣贤,而是设立规则,防止其以欺行霸市、以次充好之方式牟利,鼓励其以提升质量、开拓创新之方式获利。此即引导私慾,而非扼杀私慾。吏治亦然,高薪养廉辅以严格监察、舆论监督,使清廉者得其利,贪腐者付其代价,虽不能绝,却可遏制。”
    “其二,关於眾生发声,眾说纷紜之虑。”
    易华伟继续道:“本座並非主张即刻便由目不识丁之农夫决定军国大事。开民智乃一漫长过程,需兴教育、启思想。初期,自有引导。然,『引导』非『代替』。可逐步设立各级议事之所,使民声得有渠道上达,使不同利益得以协商博弈。过程或有嘈杂,甚或迂迴,然唯有经歷此过程,民眾方能真正学会何为责任,何为妥协,何为长远利益。此过程本身,即是『天下人之天下』最好的实践与教育。天道盟初期之强力,是为扫平阻碍此进程之旧势力,为新生事物开闢空间,而非永久取代民意的表达。此间界限,在於权力是用於垄断决策,还是用於保障一个能让更多人参与决策的公平环境。”
    “其三,亦是根本之处,”
    易华伟的声音陡然变得更为深沉:“易某並非仅凭一己之力或一套看似完美的图纸。吾所倚仗者,乃是『势』。”
    “势?”
    师妃暄轻声重复,明眸中闪过一丝不解。
    “然,大势!”
    易华伟頷首:“天下苦战乱久矣,百姓渴望安定,渴望公平,渴望不再被隨意践踏——此乃民心之大势。旧有门阀秩序僵化腐朽,难以应对乱世变局,新兴力量渴望上升通道——此乃社会结构变动之大势,吾不过顺势而为,因势利导。
    天道盟之制度设计,並非空中楼阁,乃是顺应这些大势而生,旨在回应这些最根本的诉求。唯有顺应大势之制度,方能获得源源不绝之生命力。而吾个人之力,在於看清此势,並在最初推动其步入轨道。一旦势成,则非一人之力可轻易扭转。即便將来易某不在,若有人慾逆此大势而行,亦將付出难以承受之代价。”
    易华伟看向师妃暄,目光深邃如星夜:“故此,非是本座自信能克服人性私慾,而是自信所行之道,乃顺乎人心大势。制度非万能,然顺势之制度,可最大程度匯聚人之善力,制约人之私慾。这,便是本座的答案。”
    易华伟言毕,舱內陷入长久的静默。
    师妃暄垂眸凝思,如玉指尖无意识地在微凉的茶盏边缘轻轻摩挲。
    易华伟所言种种,诸如“引导私慾”、“顺势而为”、“民意博弈”,皆是她师门教诲乃至当世主流思想中未曾深入触及甚至截然相悖的理念,其逻辑自成一体,宏大而精密,衝击著她固有的认知体系。
    单婉晶则仍沉浸在那番前所未闻的宏大构想中,心潮起伏,望向师父的目光愈显崇敬。
    夕阳最后的光暉透过船舱的帘隙,斜斜地照在三人身上,拉出长长的影子。
    小船隨波轻晃,向著前方缓缓漂去。
    易华伟缓缓起身,並未出言打扰沉思中的师妃暄,只对单婉晶微一頷首,便举步走向船舱之外。单婉晶立刻会意,轻声跟上。
    船头风势稍急,吹得易华伟衣袂猎猎作响。
    洛水浩荡,夕阳已大半没入远山之后,天际残留著大片绚烂却渐趋黯淡的霞彩,將河水染成一片瑰丽而沉静的紫金色。
    两岸灯火次第亮起,与水中倒影交织,勾勒出洛阳城的繁华轮廓。远处天津桥如一道墨色剪影,桥上行人车马依旧川流不息。
    易华伟负手立於船头,极目远眺这山河形胜、帝都气象,感受著这时代脉搏与无数潜流涌动。
    天下大乱,群雄並起,確是一个人才辈出、波澜壮阔的时代。沉默片刻,一股苍茫浩渺之意縈绕心间,不禁朗声吟道:
    “洛水汤汤,其流泱泱。星汉璀璨,竞耀其光。观夫天下之势,如竞千帆渡大江。鲤跃龙门,岂独一隅之望?虎啸深谷,非止百兽之惶。凤鸣岐山,亦待梧桐之苍。
    豪杰並起於州郡,智士潜涌於四方。谋臣似雨,洒落於诸侯之帐;猛將如云,匯聚於烽火之疆。或负经天纬地之才,怀揣伊吕之想;或藏搅海翻江之勇,志效賁育之刚。或运筹於帷幄之內,决胜千里之外;或爭锋於沙场之间,裂土称雄一方。机关算尽,图霸业於囊括;纵横捭闔,逐鹿鼎於中央。
    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人心所向,即势之所往。潮涌潮落,几人能握其涨?
    浪淘风簸,终见真金之芒。嘆群英之薈萃,似过江之鯽,竞逐沧浪;惜功业之难久,如朝露之晞,徒留悵惘。唯顺势应人者,或可歷劫而不丧,观时待变者,笑看云捲云舒,潮落潮涨!”
    辞赋气势磅礴,极言天下人才之盛,如繁星竞耀,如千帆竞渡,文武英杰遍布四方,各逞其能,各逐其志。继而话锋一转,道出竞爭之残酷与天命人心之重要,在这滚滚洪流中,纵是英才辈出,亦需顺应时势人心,方能歷经劫波而不倒,最终於时代浪潮中屹立。
    单婉晶痴痴地望著师父挺拔如松的背影,耳中迴荡著那恢弘壮阔又蕴含深意的辞赋。此刻的易华伟,在她眼中仿佛与这浩渺的洛水、与这沉浮的天下气运都融为了一体。他不再是那个深不可测、武功盖世的师父,更似一位佇立於歷史长河之上,俯瞰兴衰、挥洒格局的圣哲。她的心绪隨著那辞赋起伏,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倾慕与誓死追隨的信念充盈心间,竟不觉已是痴了。
    船舱內,师妃暄不知何时也已抬起头,凝神倾听著船头传来的朗朗之声。
    那辞赋每一个字都清晰入耳,其內容更是与她静斋所秉持的“择主而辅,平息干戈,以达至善”的理念既相衝突,又似在更高处有所交匯。尤其是那“顺势应人”、“人心所向,即势之所往”以及对於“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强调,与她师门所追寻的“天命”冥冥中又有微妙契合,只是实现路径截然不同。
    易华伟否定了“代天择主”,却似乎更篤信一种源於芸芸眾生集体意愿与歷史洪流相结合的“大势”,並欲引导、顺应此势。
    这种思路,对她而言,太过新颖,也太过…惊世骇俗。她怔怔地坐在蒲团之上,清丽绝伦的脸上神情复杂无比,有震撼,有迷茫,有深思,更有一种道心受到强烈衝击后的剧烈波动。原本认为清晰的道路前方,仿佛骤然出现了巨大的岔路,而那条新路瀰漫著迷雾,却又散发著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
    船头,易华伟吟罢,负手静立,任由晚风拂面,眺望著最终沉入地平线的最后一抹余暉,以及逐渐亮起的星河初影,身影在渐浓的暮色中,显得愈发深邃而挺拔。
    小船依旧顺著洛水水流,不疾不徐地向著下游漂去,仿佛在这歷史的长河中,也只是一叶隨波逐流的扁舟,只是那舟中之人,却欲挥桨定向,试图影响这河流的走向。
    夜色,悄然降临。
    ……………
    小船在船夫沉稳的操控下,悄然滑向洛水南岸一处僻静的码头。船底与岸边青石轻轻相触,船身隨之微微一震,停了下来。
    岸上灯火稀疏,与远处天津桥周边的璀璨喧闹形成对比,只余几声模糊的犬吠和更夫打更的梆子声隱约传来。
    师妃暄自船舱中缓步走出,立於船头,与易华伟相对而立。
    夜风拂动她淡青色的文士长衫,衣袂飘飘,仿佛隨时会乘风归去的仙子。她清丽绝伦的脸上,先前那剧烈的思辨波澜已渐渐平復,重新归於一种深沉的寧静,只是那寧静之下,似乎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复杂与深远。
    “先生一席话,令妃暄获益良多,亦思之良多。”
    师妃暄率先开口,声音在寂静的夜空中显得格外清越:“今日之论,妃暄需时日细细体悟。天下之路,或许……並非只有静斋所见之一条。”
    易华伟微微頷首,神色平和:“道途万千,皆需践行。师仙子若有疑虑,可隨时来南方一观。”
    师妃暄眸光微动,轻轻頷首,算是应下。目光掠过易华伟,又在他身后的单婉晶身上停留了一瞬,眼神意味深长,却未再多言。只是双手微抬,执了一个简朴的道別之礼:“夜色已深,妃暄便在此別过先生。保重。”
    “保重。”
    易华伟微微一笑,语气淡然。
    师妃暄不再多留,身形微动,已如一片轻羽般自船头飘然落下,稳稳站在岸上青石板上。她並未回头,青衫身影很快便融入了岸边的夜色之中,几个起落间,便消失不见,只余下清冷的气息似乎还在空气中短暂停留。(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