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又是年关
第643章 又是年关因为一只蝴蝶,扇出一个混乱的时代。
最应景的正是江南一带,尤其是长江下游的南岸。
蒸汽机织布虽然不如人工细腻,靠着价格低在北方市场将昔日的苏松布赶出了市场。倒逼着苏松两地的工商界跟上工业革命脚步。
当工业革命的象征火车,滚滚车轮碾压过来的时候,江南工商业更是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一部分人往京城去,投入到股市的涨涨涨中,一部分人则联合起来,想要再开启本地铁路的时代,并力争夺取主导权。
熊方作为两江总督,很自然的被卷了进来,吃人嘴短,拿人手短,悄悄渡江面见贾琏是不想失败了丢人。
可惜,不敢留下过夜,趁天黑前渡过长江的举动,不免有有仓惶鼠窜的意思。
登上码头时,天色已经黑了,回望江面渔火,熊方的心情难以言说。
乘车回到行辕时才知道,下午来了不少人求见,扑空后留下拜帖。
看看这些拜帖后,熊方有点头疼,肚子很饿却没有吃晚饭的胃口。
更不要说,管家汇报一条最新的消息传来,吏部震动。
身在朝廷内,地位足够高,熊方自然明白,最近朝廷里连续发生的事情,意味着什么?
明年这一任内阁就到期了,到时候林如海还能不能继续担任首辅都不好说呢。
只能说,此番渡江拜访,似乎有点冒失了。
世上没有后悔药,谁也想不到,贾琏在新君的心目中也如此重要,不是都在传说,昔日今上困居南洋,贾琏多有怠慢么?
可见,传言不可信!
一晚上没怎么睡好,早晨起来已经是晌午,还在梳洗的时候,管家进来站在一旁候着,没有着急说话。
还是身边老人靠谱,心里默默的念着,熊方不紧不慢的梳洗完毕,心里也拿定了主意,后续无论如何不能蹚浑水。
亲自走一趟,已经对得起那点好处了。
门口江南巡抚以及本地“老人”们,等了有一阵了。心里虽然着急,脸上却不得不装着淡定的样子。
管家出来通传,却只让江南巡抚一人入内时,其他的缙绅们脸色微微变了。
书房内见礼上茶后,管家退下,顺手带上门。
待江南巡抚转达了缙绅们的集体愿景后,熊方面带微笑道:“想法是好的,铁路局那边迟迟没有回话,本官如之奈何?回去安抚一下地方父老的心情,多一点耐心嘛。对了,京城吏部之变,不妨多关注一二。”
平日里收的孝敬不少,走官方渠道向铁路局表达地方意愿的报告转达上去,熊方自觉不欠什么了,后续风险很大,提醒一下江南巡抚,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江南巡抚也是个妙人,听到最后腾的站起道:“卑职明白!”
熊方端起茶杯:“喝茶!”
江南巡抚:“叨扰多时,卑职告退!”
官员在任何时候,首先考虑的都是自身的位子,一旦有事情威胁到根本,自然不肯冒险。
京城的事情不是新闻,只不过最近才决定了处理结果,熊方消息灵通,提前知道而已。
又扑空的缙绅们无可奈何的离开,他们只是在地方上有实际的影响力,官方的影响力也就是那样,没有他们自己想的那么大。
当然还是要看对手,这次的对手太过强大了一点。
只能腹诽,私下骂两句拿好处不办事都不干的缙绅们,碰壁之后怎么想,会怎么做,都是后话。
这些人看着团结起来力量很大,实际上一旦有好处,分割起来也很快。
关键还是要看皇帝手里的兵权拿的紧不紧!
李元必须感谢承辉帝留下的枪杆子,否则单单内阁那边,他都未必能压制的住。注定陷入细微之间的反复拉扯。
就是这么现实!
高端的政-治斗争从来都不是儿戏,用实力说话,简单粗暴才是本质。
可以在玄武门干死你,谁跟你智斗?
手握精兵,哪怕只有八百人,面对生死存亡的时候,也有八百人的打法。
困兽犹斗,兔子急了还咬人呢,哪有那么多弯弯绕绕。
喜欢斗嘴的人,被流氓打一顿就老实了。
面对文字狱的时候,哪个士绅揭竿而起了?战斗到底的是明末的“反贼”李定国集团。
只能说清朝虽然反动,却是一面另类的照妖镜,将某个阶-级的本质照的清清楚楚。
对付这些人,贾琏丝毫不带害怕。江南的铁路一定要修,规划也要尽快拿出来,控制权也一定要牢牢的掌握在手里。
有些人想凭三寸不烂之舌就摘果子,问过贾某人手里的刺刀没有?
相信熊方智商在线,贾琏也没有在浦口多留,而是修书一封,派人送过江去,正式通知两江总督以及江南巡抚,铁路学校建成之前,江南直线铁路的建设无从谈起,更别提什么地方自建自营的主张。
留下一封信,贾琏便启程回京了,这一趟南巡,不仅仅是为了铁路学校的事情,还有为铁路局撑腰的意思。
回程的路上,贾琏与铁路侍郎商谈了后续铁路学校的建设规划事宜。
回到京城已经是腊月,年关将至,表面上京城各个衙门都在准备过年了,各种年终总结有条不紊的进行中,看着就很正常,很平静。
实际上为了吏部空出来的位子,私底下斗的不可开交。
这种时候没人会退步,你退了下一次机会就是猴年马月,所有有机会的人都在用尽一切办法争夺之中。
贾琏回到京城,同样也受到了此事的影响。
在顺天府受了几年夹板气的贾雨村,从林府里出来时,脑子里在全是此前林如海的一句话“求我不如求不器。”
贾雨村不禁暗暗的后悔,这些年他与林如海走的更近,虽然说日常礼数上都没缺,却不如昔日那般紧跟贾琏了。
谁能想到贾琏还能影响到吏部要员的任命呢?
实际上林如海也是最近才感受到的,关于吏部人员的增补名单,送上去之后皇帝对三品以下的名单直接批复了,对于两个侍郎一个尚书的人选,却迟迟没有定论。只是让内阁再增加一些人备选。
吏部官员的任免素来是争夺最激烈的阵地,林如海一直把持的很严,承辉帝时期一切都挺顺利,李元登基后却困难重重。
尽管李元没有明说,但林如海却敏锐的察觉到了,李元对于先帝留下的辅政大臣们并不满意,或者说是不合心意。
碰壁之后,环视一圈,答案很自然就出来了。
一心想抓住机会的贾雨村,此刻在黑夜中乘车离开,窗外的马灯微微摇晃着,光线透过玻璃投在脸上,忽明忽暗。
贾雨村年龄不小了,这次不能抓住机会进阶,这一辈子就没机会入阁了。
阁臣是每个读书人最高的追求了,只有坐上这个位子,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主导朝廷的方针大政。
尤其是在眼下这个变化的年代,阁臣们留下名字的意义更大。
始于承辉帝变革的当下,注定会对后世影响巨大。身在官场者,无不知道变法是最难的。
承辉帝的变法可以说是放下现有的问题绕过去,走了另一条新路,开创了一个盛世。
贾雨村也看到了新君登基后,有一股子要再登高峰的想法,所以才如此迫切的想要再进一步,正式进入新君李元的视线。
回到家里的贾琏也没有清闲的可能,年底了事情很多,各种总结都要他过目。
忙碌之前贾琏还要进宫一趟,汇报一下此次南巡的结果。
“原本计划乘船西进,自汉口乘车回转的计划,因为看到了江南存在的问题,特意提前回京。”
贾琏选择性的实话实说,李元很仔细的听着,这是以前养成的习惯。
【先生说话虽然直白,但是废话很少,必须认真的听,往深处想。】
“天下的士绅都差不多,江南士绅因为地方经济发达,影响力更大。当初为了工商税收难收的缘故,微臣去了一趟苏州,在先帝的支持下,孙相的配合下,狠狠的整治了一番江南的工商税收。如今再次南下,发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今江南的税收,呈现出停滞不前的状态,这是不正常的。税收收不上来,朝廷每年的开支却在不断的上涨,时间长了要出大问题的。”
贾琏没有针对江南士绅们对于铁路的野心,而是换了个角度去讲江南的事情。
李元听了心中暗暗的留心,也没有着急问解决的办法,不能事事都等着先生给答案。
“此事等年底户部的总结报告上呈后再说吧,当务之急还是吏部官员增补的事情,内阁呈上来一个名单,先生看看再说。”
李元递过来一份名单,贾琏毫不犹豫的抬手挡住:“陛下,万万不可!”
李元愣了一下才笑道:“先生有话直说。”
贾琏语重心长道:“陛下如何用人,尽量不要受臣子的影响。”
李元了微微一笑道:“朕受教了!”
贾琏以各衙门年底事多,起身告辞,李元送到门口回转后,笑着对胡敏道:“内阁诸公恨不得把名单塞在朕的嘴里,按照他们的名单安排人选。先生却不肯看一眼名单,而是让朕自觉,天壤之别啊!”
胡敏听了笑道:“圣人,贾公乃先帝托孤重臣之中品级最低的。”
李元叹息道:“军改之事,先生不过一封短信,只提了要旨。山东之事,先生未置一词,意在不影响朕对此事的观感。”
胡敏这次没有说话,李元一个人呆了好一会,才让胡敏去内阁传话,年关将至,人事问题暂且搁置,年后再议。
内阁这边推荐的人员名单没有结果就算了,没想到还要先过年,林如海心中暗暗发苦,李清等人的心情也很糟糕。
这说明什么,说明皇帝在人事问题上对内阁并不信任,或者说信任度不高。
贾琏可没心思去想那么多,他真是很忙的。分管的部门太多了,每个部门都要开会做年终总结。
第一站是工部,这边的事情反而是最少的,今年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修行宫、修河,修路上,运气不错,工程都很顺利,没有出岔子。
私下里官员都觉得今年格外的顺利,大概是与贾琏入住工部有关。以前不好说话的部门,今年都挺好说话的,以前地方上麻烦很多,今年似乎都少了很多。就很神奇!看来贾公确实是有大气运的人啊!
工部的账户上剩下三十万元,左侍郎请示贾琏,年底了要不要意思一下。
所有官员都瞩目过来,就等着贾琏开口。
“登州那边有海货和杀好猪肉送来,派人去火车站蹲着,免得被其他衙门劫了。回头我写个条子,派人去皇家冬菜基地采购蔬菜,作为年货下发。我这里就一个意思,官员不要搞特殊化,上上下下的都要照顾到,以免落人口舌。账面上剩下的经费,留下伍万元备用,其他的作补贴发下去,账目一定要清楚。别搞出年刚过完,有人在审计中栽跟头的丑事。”
“大人,万一这货物在铁路上被人劫走了,如何是好?”左侍郎还是特意的问一句。
贾琏笑道:“货都是我亲自给登州知府写信要的,铁路局是自己人,我不劫别人的货就不错了,谁敢劫我们的?”
众人哄然大笑,右侍郎又问:“登州哪来这么些猪肉?”
贾琏解释道:“登州靠海,关外盛产的豆粕是养猪的好饲料,林知府这些年在登州大搞养猪业,关外的东平王府,为了讨好登州府,豆粕都是半卖半送的。当然了,也就这几年的好事,过了这几年应该没这好事了。”
众人听了笑而不语,都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东平王府缺人口,自然是惦记关内人口优先,登州靠着海呢,又不缺船,东平王府的内地人口来源,主要就是登州。
会开了一天,贾琏回到家里时,王熙凤告诉他,送年货的人太多了,家里都堆不下了。
说着顺手递给贾琏一迭礼单,最上面的就是东平王府的礼单,人家也没送金银,送的全是人参熊掌虎骨飞龙之类的土产。
突出一个现代社会的刑法!
(本章完)